陳平安略微詫異,當初在大驪境內(nèi),嫁衣女鬼出現(xiàn)的那趟山路,讓陳平安至今難以釋懷。
亭子內(nèi)有些枯枝,在童子的幫助下,攏在一起,點燃火折子,一人一怪,在篝火旁蹲著。
童子雖然瞧著臉龐稚嫩,實則已經(jīng)存活五百年,便給陳平安解釋其中緣故,“之所以那座山頭的妖魔,會兔子不吃窩邊草。除了那位山大王脾氣相對溫和之外,麾下也有眾多暴戾之輩,當然沒啥菩薩心腸,但是割據(jù)一方,最怕名聲臭了,讓人談之色變,十傳百百傳千,萬一惹來吃飽了撐著沒事做的仙家子弟,貪圖那斬妖除魔的世俗名聲,如何是好?”
陳平安點點頭。
童子兩只手掌靠近火堆,呵呵笑道:“殺還是不殺?殺了小的來個大的,殺了大的,再來個老的。哪怕有本事來兩個殺一雙、來三個全殺光,都給殺了,鬧大了,當?shù)毓俑蠄蟪?,皇帝老爺覺得丟了顏面,可不就要去懇請仙師出山?”
童子無奈道:“最是煩人。”
陳平安笑道:“若非如此,早就亂成一鍋粥了,山下的老百姓還怎么活,只說那座小鎮(zhèn),死了萬余人,他們在外鄉(xiāng)的親戚朋友會如何想?一夜之間,所有人就這么沒了,活著的人,也會害怕的。”
童子愣了愣,似乎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后邊童子說了些附近的趣聞趣事,多是他道聽途說而來,畢竟數(shù)百年光陰,總得找點樂子打發(fā)時光才行。
大雨停歇之后,陳平安跟這位小小的土地公告別,繼續(xù)趕路。
只剩下童子站在行亭外邊喃喃自語。
陳平安期間還路過一座荒冢,有一伙進京趕考的寒士書生,站在一座大墳之前,露出自慚形穢和嘆為觀止的神色。
然后看到從墳塋之間,竄出兩只雪白狐貍,學人作揖。
還有幾頭年幼一些的狐貍,趴在墳塋上頭,竊竊而笑,眉眼有些靈氣,充滿了憧憬和嬌羞,半點不像什么兇惡的妖魅,反而像是饞嘴的稚童。
那些讀書人紛紛還禮。
看得陳平安一陣好笑,知道必然是狐妖作祟,正在蠱惑人心,不過陳平安沒有太多擔憂,世間狐妖,無論是哪個洲,都往往不會行殘暴之舉,它們自古便天生親近人族,更多還是為了破開情關,提升境界和修為。
所以陳平安沒有當場揭穿,讓那些書生發(fā)現(xiàn)眼前所謂的高門華屋,其實只是一座墳墓而已。
陳平安只是悄悄守在墳旁。
果然第二天,那些書生就安然離開那座豪門府邸,人人喜不勝收,只覺得好一場艷遇,不枉此生。
陳平安笑著離去。
三百里之后,陳平安到了一座名為北晉的小國,路過一座城池的時候,剛好碰到集市,陳平安還真買了兩串糖葫蘆,先前聽說北晉國的如去寺名氣很大,有一塊大石,相傳為一位菩薩的悟道地址之一,被稱為石蓮臺,巨石方廣五丈,可以容數(shù)百人。而一人就能讓其晃動,沒人能夠解釋原理。北晉皇帝西巡,親自試了后,龍顏大悅,使得如去寺名聲大噪,
可當陳平安問了好幾個人,竟然人人都說不知什么如去寺,陳平安這才想起來,童子說起此事,應該是發(fā)生在兩百年前的事情了,人間兩百年,足夠改變許多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