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營設立之初,還是很有戰(zhàn)斗力的,成祖征討草原,就是用的京營人馬。
但是成祖駕崩后,京營的戰(zhàn)斗迅速下滑。
明代前期的時候,很多皇帝還試圖重整京營。
土木堡之變后,京營戰(zhàn)斗力更是每況愈下。
等到了嘉靖年間,俺答的部隊突入京郊,皇帝還要從九邊調兵回防,京營就已經爛透了。
于是明廷又開始重視九邊體系,強化九邊鎮(zhèn)戍兵的投入。
但是京營這個財政黑洞,卻一直都沒有處理。
原時空,嘉靖朝以來,九邊體系所需要的“備邊銀”開始不斷擴大,京營的開支從明初一直到明亡,一直都穩(wěn)定侵占財政的一大部分。
一方面是裁不掉吃空餉的京營,一方面是缺兵缺糧的九邊軍隊。
再加上從中晚明開始日益加劇的土地兼并,宗室藩王侵占的國家財富,最終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蘇澤魔改的這方時空,邊境問題已經暫時解決,加上蘇澤的呼吁,朝堂上再次形成了改革京營的共識。
到了這個時候,京營高層也反應過來了。
勛貴的態(tài)度變化,讓京營將領開始警惕。
但現在這個局勢,才是京營最難受的。
如果朝廷轟轟烈烈的要對京營動手,那京營的將領可以鼓動士兵鬧事,脅迫朝廷放棄整治京營的想法。
前幾次朝廷嘗試整頓京營,都是這樣失敗的。
可這一次,朝廷只是說派遣武監(jiān)生來京營掛職,又沒有提出要整頓京營。
如果只是這樣,士兵又怎么可能提著腦袋跟著軍官鬧事?
而且以往朝廷每次想要整頓京營,也都苦于沒有人手,對京營內部的情況也不了解,京營軍官也能利用這種信息差。
再加上他們和勛貴利益綁定,再利用勛貴外戚太監(jiān)的能量給文官拆臺,最后總能不了了之。
京營商議了半天,最后還是抱有僥幸想法的占據了大多數。
沒辦法,現在又不是亂世,京營的人也就是混一口鐵桿莊稼的,他們還能真的造反不成?
九邊距離京師可是很近的,宣府大同的戚家軍連蒙古人都能打敗,別說京營這幫烏合之眾了。
所以最后京營商議的結果,嚴令各級千萬不能讓武監(jiān)生抓到把柄,把掛職這三個月糊弄過去。
夏忠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三里屯衛(wèi)所擔任總旗的。
夏忠孝雖然也是世兵子弟出身,但是他家里是邊鎮(zhèn)衛(wèi)所軍官,和京營體系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