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漢不吃眼前虧,要打也得方時期在的時候打。
七十年代知青18
分糧的時間定在這個月月底,也是因為從這時候開始,地里的活計基本告一段落。
村里按照今年的收成,壯勞力的人頭糧是360斤毛糧。不去皮的那種,到手后磨出來還要再掉一部分秤。
實際能領到360斤糧的人家并不多,基本都是拿滿工分的壯年男隊員。
另外就是隊長和村長,大隊會計這些干部,每天不管干成什么樣也是十工分。
村長和大隊會計是脫產(chǎn)干部,不用上工就可以拿工分。
大隊長則是不脫產(chǎn)干部,說是不脫產(chǎn)要和隊員一起上工,其實每日大部分時間會處理雜事,上工的時間了了。
時萋這種則算是半脫產(chǎn)了,自從當上衛(wèi)生員每天就有四個固定工分。
再加上自己那半天工,即便干不了什么,小隊長也給她記個兩三分。
等村里人的糧食全部分完,才輪到知青們。
知青在村里人眼中,實際還是外人,分糧分肉這些好事,都是分到最后才到知青的頭上。
今年下來的知青里,她分到的糧食最多也只是四十多斤的糧食。
其他三人,最能干的劉志向也才三十斤,江淑月只有二十五斤。
所以拿錢換糧勢在必行。
劉志向和張寶輝兩人臉色都不太好,這次分了糧食可要堅持到明年。
但一下子拿出一二十塊錢來買糧,他們也拿不出。
這事大隊長都有經(jīng)驗,沒等幾人開口,就先說了往年知青是怎么買糧的。
“這一回領完糧,你們至少要堅持到來年開春,到時候不夠吃了再找生產(chǎn)隊或拿錢換或用工分借都行,你們幾個估算一下這把需不需要換吧?!闭f完便讓計糧員統(tǒng)計著。
自己則背著手走了。
時萋和江淑月不想太打眼,一共交了五塊錢買了四十多斤的細糧。
往后真缺糧食了,私下里再從大隊上買唄。
以她和大隊長的“交情”,沒什么問題。
分完了糧,離年就不遠了。
村里并不是完全不用上工。
比如公社的豬和羊,不到年關是不宰殺的。
就算宰殺了,也會留下歲數(shù)小的留著明年繼續(xù)繁殖,照看的人一直都歇不了。
再就是時萋這樣的衛(wèi)生員,也休息不了。
不過她時間也算充裕,小病小痛對于村民來說,都是能忍則忍,輕易是舍不得花幾毛錢來看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