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開玩笑了,換成誰都不可能答應(yīng)的。
就在此時,又有一個人站出來,問出了一個堪稱絕殺的問題:
“如果有一個海外國家,要出錢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為他們的子民建立一個聚居區(qū)?!?/p>
“這個要求,咱們可能答應(yīng)嗎?”
“情同此理,別的國家會允許大明朝廷出錢,在自己的國家建一個明人聚居區(qū)嗎?
“就算他們迫于壓力同意了,心里也會有疙瘩,說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會重演?!?/p>
這一番質(zhì)問,直接宣告激進(jìn)派的解決方案失敗。
不過他們卻并未氣餒,被否其實是在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性就通過。
在內(nèi)部會議的時候,一個名為謝允的工部郎中這樣給大家打氣:
“就連陳伴讀的很多政策,都要經(jīng)過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過,更何況是我們?!?/p>
“失敗不可怕,至少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不是嗎?!?/p>
這讓部分泄氣的人,重新振作起來,大家集思廣益開始商量解決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會出錢糧,那就找當(dāng)?shù)厝俗约撼觥?/p>
“聯(lián)絡(luò)當(dāng)?shù)氐拇笞?,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p>
“聚居區(qū)的標(biāo)準(zhǔn)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書院開起來再說。”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書生,雇傭一些過去?!?/p>
“實在不行,就找一些識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總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來,再考慮別的。”
“至于管理,肯定要遵守當(dāng)?shù)芈煞ǎ诓贿`背地方律法的情況下,實行一定的自治?!?/p>
“大家推舉一部分人出來管理聚居區(qū)?!?/p>
“同時也代表聚居區(qū),和當(dāng)?shù)爻⒀瞄T進(jìn)行交涉,維護(hù)明人的利益。”
在眾人的商議下,一個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計劃,逐漸成型。
然而就在他們忙著完善自己自己計劃的時候,大明周報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撰寫者不是別人,正是淡馬錫總督傅安。
他在文章里詳細(xì)介紹了南洋當(dāng)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