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行之,多半蹉跎。
那樣一來,仙訣能發(fā)揮多少威力,便要掛個問號。
至少,在面對高天隨那等強敵時,反而不是穩(wěn)妥之舉。
另一種思路,既然不能逆造化大勢而動,強行停止造化大勢,那么不如順水推舟。
不加阻止的同時,反而加力推一把,讓一切更快前進。
也更快消磨。
如此,正對應高天隨的太素道體,促使其難以維持穩(wěn)定,甚至從有入無。
這是許元貞針對太素道體的思路。
不過當前構(gòu)想仍不成熟,一方面因為雙方修為境界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尚未成就太始道體。
而于雷俊而言,類似方略,某種程度上,也有違順其自然的宗旨。
故而雷俊個人不斷思索,并且和一眾悟性高超的同門不斷交流后,他有心采取另外一種方略。
由大入小,深入更精微的層面,然后針對高天隨的太素,加以破壞和分解,自內(nèi)向外,重新由小見大。
這當中涉及的難度,自然極大。
雙方修為境界相近還好說,低對高的情況下,令人聽來多少有蚍蜉撼樹之嫌。
好在,破壞易于構(gòu)建的道理,在此仍然適用。
否則雷俊也只好進一步思索其他構(gòu)想。
而當下這條路,某個角度來看,最適合他本人。
不似許元貞習慣由對手的弱點入手。
雷俊更喜歡琢磨和發(fā)揮自己的強點。
而他自學道以來,便樂于探索天地自然萬象道理的各種奧妙,徜徉其中,樂趣無窮。
“大致的框架有了,但有些構(gòu)想還是要洞玄二重后,經(jīng)過實質(zhì)驗證,方有定論。”
不知過了多久,雷俊收功,自巨大的黑白太極圖上起身。
黑白太極圖消散,下方酆都城依舊沉靜。
雷俊沿著忘川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