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坐在上面,看著兩大三小五位皇子,突然有股很安慰的感覺。
原本計劃是要在正旦時宣布,但卻還是提前了。
皇子十歲授封是比較合理的,當初封五皇子也是因為無子,所以生下來就封,也是安定人心。
而現(xiàn)在急著封,則是必須得給兩位歸來的皇子一個安排,否則現(xiàn)在朝中這種亂哄哄的聲音繼續(xù)下去,就容易形成對立紛爭,不利安定團結。
既然封兩位皇子,那干脆剩下的兩個一起封了。
這次的分封還是相較突然,朱以海也并沒有過多與大臣們商議。
到底是要分封立國,還是就恩養(yǎng)京師,其實也一直有不同聲音。
大明以前近三百年的分封制度,無疑是失敗的,雖然太祖初定分封的時候,設想是好的,可架不住后來建文削藩和朱棣靖難,徹底的破壞了這個制度初衷,所以后來的宗藩們雖還分封地方,卻只是養(yǎng)豬了。
朱以海之前已經大刀闊斧的改革宗室,所以現(xiàn)在皇帝諸子如何封,也是個大問題。
有人認為應當再復太祖舊制,分封地方,帶兵守邊。
有人認為當效仿唐宋之制,把皇子皇孫們就養(yǎng)在京師,幾代后再安排去陪都,再往后就可以不受限制,聽便科舉入伍或四業(yè)自由。
各朝舊例,也各有利弊。
關鍵還是看從什么角度來考慮。
如果是要實際分封建藩,也是有利有弊,如太祖那樣,分封各地,擁有很強的兵馬護衛(wèi),也不全是好事。
但如果是如寧王那樣的塞王,其實又有好處,比如說云南的黔國公沐家一系,雖不是真正的封藩,但也算是事實上的封藩,他們在云南世代鎮(zhèn)守,其實還是有不錯的效果的。
朱以海也考慮過,要把皇子將來封到邊疆去,比如云南貴州廣西甚至是河西遼東塞北臺灣等地,盡量封在長城外、嶺南等地,甚至是海外。
這樣能對中央威脅最小,但條件太差的話,皇子們也未必愿意去好好經營,甚至可能經營不起來。
畢竟就算是此時代的外國殖民者,也多是些罪犯、破落戶的冒險者們,哪個真正的貴族愿意跑海外去殖民。
不過如唐朝后來那樣搞十王宅百孫院養(yǎng)在京城,也不行,既容易加劇京城政治復雜性,還容易被一鍋端,不能為國出力。
好在皇子們還小,還有時間慢慢考慮。
儀式結束。
朱以海晚上宮宴后,特別叫來兩位皇子在御書房聊天。
經過這些時間的相處,兩人對朱以海倒是熟悉多了,跟他相處也沒那么害怕拘束,整個人也變的大方不少,只是還是比較沉默,話不多。
“這六年你們在關外放牛牧馬,捕魚打獵,冰天雪地的實在太辛苦了,也沒機會再讀書學習。
父皇打算等年后時,會效仿唐代,設崇文館和弘文館二飽,你們到時可到弘文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