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安南還駐有水師部隊,水師同樣隸屬駐防御營的一種,一樣無權調動。
如果是鎮(zhèn)壓安南的土著叛亂,那么手續(xù)齊全的情況下,吳三桂是能夠調動轄下的這些人馬,甚至請求駐防御營陸軍和水師的配合的,還能征召安南莫氏、武氏的人馬。
可如果他要造反,那他就沒有手續(xù)。
更別提如今大明如日中天,他要造反,誰肯附從,連他娘的升龍城的莫氏,宣光的武氏,甚至是順化的阮氏他們,都絕不會公開支持他的。
吳三桂若有選擇,還會束手待擒?
“總不能坐以待斃!”張國柱不甘心,這種軍頭亂世里走過來的,骨子里還保存著不行就反的念頭。
“也許引頸就戮才是我們最好的歸宿,起碼還能保存家族?!眳侨饑@氣。心中滿是不甘,可卻被束縛的死死的,無能為力。
想他堂堂吳三桂,如今鎮(zhèn)守安南,身為總督,可皇帝居然只派幾個御前侍衛(wèi)護送著九品行人,宣一道圣旨,就能將他拿下。
他連半點反抗的余力都沒有。
他在安南其實也有些親兵,甚至有些暗里豢養(yǎng)的死士家丁,可他卻連召他們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帶走了。
反?
他當然想反,可現(xiàn)在一點本錢都沒有,拿什么反?
真一時情緒上來,憑著這滿腔怒火就反了?
那結果呢?
吳三桂做事,向來喜歡謀定后動,喜歡三思后行,他總是思前顧后,是個精于算計的人,或許骨子里還始終保留著他們老吳家的商人天賦。
“大帥,我在礦區(qū)里也有自己的礦,那里有不少族人親戚,還有許多家丁礦奴,我知道大帥在礦區(qū)也有不少人,礦場里的看守也是有不少武器的,咱們進港后,找個機會逃去北邊礦區(qū),招集人馬先占了礦區(qū),到時扇動那些礦工奴隸造反,承諾只要他們跟著起兵,就還他們自由,甚至殺敵還能立功受賞,咱們先奪礦山再奪下龍港·······”
吳三桂很佩服張國柱的大膽冒險,這計劃可不是一般的大膽。
“我們礦場里才多少家丁護衛(wèi),多少奴工?皇家、官營的三大礦場你知道有多少護衛(wèi)武裝嗎,知道朝廷在那邊駐了多少兵嗎,有多少民兵、團練,尤其是在下龍港,這里的水師你知道有多少炮艦水兵?”
想跑去礦場扯旗造反,難如登天。
可張國柱卻已經(jīng)咬牙切齒的道,“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既然他朱以海不給咱們活路,那咱們也跟他拼了,敗了不過一死。”
“不反,死我們一人,敗了,必是滿門抄斬?!眳侨鹛嵝?。
“大帥何必這般喪氣,未必就一定會敗,咱們在礦場扯旗舉兵,若是拿不下下龍灣,大不了往西去,十萬大山里還有的是機會,實在不行,咱們就一直往西南,去那蠻荒之地,占地為王,總好過這般束手待擒引頸就戮?!?/p>
吳三桂知道他說的是安南西面的南掌國,南掌國以前是孟人真臘國統(tǒng)治,真臘衰弱后,湄公河中游的泰人城邦陸續(xù)成為獨立城邦,后來諸城邦聯(lián)盟組建了泰人聯(lián)盟國家南掌國,也叫瀾滄國,后南掌被迫歸附安國。
此時的南掌國實力弱小,甚至內訌不斷,隱隱分裂為勐占等四大割據(jù)勢力,在安南、緬甸、暹羅幾大勢力的包夾下,南掌這個湄公河中游的內陸國家越發(fā)衰弱。
若是能拉一支部隊過去,吳三桂認為還真有機會占地為王,而且那里身處內陸,偏遠落后,明軍都未必能夠去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