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鋮現(xiàn)在是東閣大學士,馬士英是戶部侍郎,兩人女人還都在朱以海宮中,如阮大鋮的女兒還是貴妃,侄女是德妃,為朱以海生了五子六女,十分得寵。
吳偉業(yè)的身份比較特別,既是復社魁首,也算的上是江浙元勛派的,他跟昆山顧炎武、余姚黃宗羲等關(guān)系極好,也與之前被皇帝降罪流放的陳子龍、侯方域關(guān)系好。
江浙系元勛派中,其實東林復社的人不少,尤其是吳地蘇松環(huán)太湖一帶,這里本就是東林復社大本營,雖說這些年東林復社的旗號較少人仍在高舉,但這些共同出身的人,仍然隱隱是一個集團的。
相較起更得天子信任的浙東系,也是元勛中的一大勢力。
其實朱以海也有意分化自己的元勛派,將他們文武分割,甚至吳越拉開,又把東林復社和非東林復社的分開,形成較為復雜的局面,并沒有讓元勛派鐵板一塊。
又重用馬士英阮大鋮等這些人,以此平衡,畢竟如果這朝堂上全是元勛派,那就可能跟崇禎干翻閹黨獨用東林一樣局面失衡,到時太子繼位,那這些元勛派未必都會忠誠太子,搞不好就會被架空。
現(xiàn)在吳偉業(yè)帶頭攻擊馬士英,然后黃宗炎、呂留良都跟進了,他們?nèi)齻€都有復社背景,而且還有個共同特征,就是如今都還在東宮兼職。
“你馬上就要繼位登基了,看待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得看到更深層。吳偉業(yè)彈劾馬士英,事情是那么簡單的嗎?不,這不是沖著個人,是他們想掀起新的黨爭,想要把他們口中所謂奸黨趕出朝堂,朕知道你比較親近他們,但不要忘記,你如今是太子,馬上就是天子,朝堂得保持平衡?!?/p>
“吳偉業(yè)腦子里只想著過去東林復社那一套,到現(xiàn)在還不愿意更改,甚至還想利用在你這的影響力挑起黨爭,這不可饒恕,必須得殺雞儆猴,還有黃宗炎和呂留良也都是元勛功臣,卻也如此,必須嚴懲,否則此頭一開,還如何制止的了?”
朱以海很生氣。
有些人總是惦記著黨爭。
他拿起一張紙給太子,這是他剛才寫好的。
“馬鑾任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
馬鑾是馬士英的長子,也是朱以海的便宜大舅哥,這人在弘光朝時蔭錦衣衛(wèi)世襲千戶,授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曾護衛(wèi)弘光出逃蕪湖,一路成功將他送到黃得功的大營,是個挺勇武的家伙,跟他爹一樣,就算蕪湖之戰(zhàn)大敗,但負傷的馬鑾也并沒有降清,他在重傷被俘后居然還在戰(zhàn)場找機會干翻押送的清軍,然后跳進長江逃脫,最后跑到浙東找到他爹時,他還已經(jīng)拉起了一支人馬,收攏了不少云貴川籍的明軍,拉起一支隊伍,一路襲擊清軍、投降明軍,以及沿途的賊匪土寇等,一路從蕪湖殺到浙東,非常了得。
不過此時讓本在外省做駐防御營協(xié)鎮(zhèn)的他回錦衣衛(wèi)任從三品的指揮同知,這可是錦衣衛(wèi)里僅次于指揮使馬吉翔的要職,錦衣衛(wèi)也只有兩個指揮同知。
那邊吳偉業(yè)等彈劾馬士英他們,這邊皇帝讓馬鑾升任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要職,態(tài)度明顯。
“吳偉業(yè)、黃宗炎、呂留良削籍為民,分別流放康、衛(wèi)、藏?!?/p>
太子震驚。
“陛下是否寬恕他們一次,從輕發(fā)落?”
“殺雞儆猴,總得殺幾只雞才行。先前吳偉業(yè)的親家陳之遴列入罪臣錄,朕已經(jīng)特旨不牽連吳偉業(yè),他轉(zhuǎn)頭就給朕來這出,朕豈能輕饒他?朕只將他流放,沒砍他腦袋,沒將他抄家,妻兒流放就算是莫大的仁慈了。”
“陛下,他們都是江浙元勛啊,勞苦功高········”
“正因為他們是元勛,朕才更加不得不防,這個口子不能開,你要記住,阮大鋮馬士英等等這些吳偉業(yè)口中的奸黨逆臣,他們雖也有些貪污腐敗等問題,但也只是小節(jié)有虧,而且那是過去的事情,本朝以來并沒有這些問題,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曾降賊投虜大節(jié)不虧,這些人是經(jīng)受過考驗的,且這幾年,朕重用他們,他們也展現(xiàn)了足夠的干勁才能,比起只會空談大義的一些老東林強多了,這些人要用,更要保護好?!?/p>
“馬士英次子馬錫如今在禁軍為副提督,他有個女兒挺不錯,你納入東宮為嬪吧,朕下旨把馬錫調(diào)去地方做提督。阮大鋮無子,但他有個侄孫女也挺不錯,你也納入東宮?!?/p>
“你也不用擔心呂家黃家等的反應(yīng),這只是對他們的一個小小敲打,也是對所有元勛派的敲打別以為朕清洗了罪臣,他們就忘乎所以了。
等你即位以后,再稍加安撫下他們便是了?!?/p>
朱以海還交待太子一件事,就是他之前定的罪黨桉,其實也只是殺了幾十人而已,絕大多數(shù)只是削籍、流放甚至只是貶降,這些人現(xiàn)在被他打倒了,但人還在,他們也是朱以海有意留給太子的一個重要的預(yù)備力量。
太子隨時可以啟用這些人,以安插填補到合適的位置,甚至用來平衡朝中勢力。
吳偉業(yè)等也一樣,他狠狠敲打,將之削籍流放,等以后太子還可以再召回來,這樣他們既受到教訓,也還會對太子心懷感恩。
趁著精神好,朱以海很耐心的把他的帝王術(shù)心得傳授給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