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的唐王也幾乎是下意識的就想到了這些。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
朱以海將這枚金鑲玉璽舉起,正面刻有八篆字,形同龍鳳烏魚之狀。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朕將此傳國玉璽,傳授于爾?!?/p>
泰安帝望著這傳國玉璽甚至有些愣神。
這個傳國玉璽的名氣太大了,傳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特以傳世珍寶和氏璧制作一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
我皇權(quán)受命于天,國運必然永久昌盛。
在中國歷朝歷代,傳國玉璽都是極有象征意義,而不僅僅是個皇帝璽印,這更代表的是國家、正統(tǒng)。
「傳國玉璽不是早失落了嗎?」
「朕找回來了!」
據(jù)傳,秦始皇當年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皇始將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zhèn)浪,風平浪靜,玉璽也就失落尋找不見。
八年后,有人將此璽獻上。
后來劉邦屯兵灞上,秦王子嬰捧玉璽跪獻于咸陽道左,秦亡。劉邦誅項籍,即天子位,將玉璽世世傳受,稱為漢傳國玉璽。
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權(quán),璽藏于太后處,王莽來索,太后怒而擲之,璽破一角,王莽以黃金補之,故成為金鑲玉。
及王莽兵敗被殺,更始帝劉玄乃得璽,后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璽易主劉盆子,及劉盆子兵敗,傳國玉璽拱手奉于光武帝劉秀。
到東漢末年,何進入宮誅宦官,宦官攜帝出逃,玉璽失蹤,后來孫堅攻入洛陽,得璽,復被袁術(shù)所奪,袁術(shù)得璽稱帝,兵敗而死,荊州刺史攜璽至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傳國璽重歸漢室。
曹丕建魏篡漢,特意讓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
后司馬家又篡魏建亞,傳國璽歸亞()。后趙石勒滅前趙,奪璽,于右側(cè)加刻「天命石氏」四字。
可僅二十年,冉魏滅后趙,璽傳冉魏。
武悼天王冉憫以玉璽乞東晉救援,晉將以三百精騎連夜送回建康,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中,在此前,東晉立朝四十余年,因沒有傳國璽,不被認為正統(tǒng),稱為白板四十二年,得璽后,才被稱中原王朝正統(tǒng)。
此后,傳國璽歷經(jīng)南朝宋齊梁陳四代,隋一統(tǒng)華夏,玉璽也收入隋宮。
楊廣被弒江都,蕭后攜璽遁逃漠北突厥,唐初李淵李世民父子無傳國璽,也只得刻數(shù)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直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將蕭后送歸中原,傳國璽乃歸于李唐。
唐末,群雄四起,朱溫廢唐帝,奪傳國璽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勖滅后梁奪玉璽建后唐。
后唐末帝李從珂與皇太后玄武樓,傳國玉璽失蹤。
后晉皇帝自制玉璽,受天明命,惟德允昌。
此后,后周朝也自制玉璽,內(nèi)制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受禪稱帝,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