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評審,就有點爭議了,林在山給呂晨叫來當評審了。
呂晨這家伙天天催著林在山,說想回音樂圈,不想當七里香的老板了,這給林在山搞的很無奈。
于是便借著這次海選的機會,林在山讓呂晨切切實實的回一次音樂圈,和吳老大、樸大成他們平起平坐,當海選的評審,幫《好聲音》的海選把關。
樸大成他們起初都不明白林在山為什么會讓呂晨當評審,音樂人趙方更是覺得林在山這是在胡鬧!
在趙方看來,呂晨是beyond的老板之一,像這樣讓一個圈外人來干涉圈內(nèi)事,這肯定會把事情搞砸的!
然而,當呂晨在海選現(xiàn)場,提前適應場地時,興高采烈的打了一段神級的架子鼓后,趙方就不說話了。
后來一問趙方才知道,人家胖呂總當年和林在山開全國巡演的時候,他趙方還在上中學呢!
在呂晨面前談音樂的資歷和實力,他趙方還真不是個兒。
樸大成他們早就知道呂晨除了是beyond的老板之一外,也算個音樂人。
之前林在山在《唱作人》決賽上的表演,就都是呂晨給他打的鼓。
呂晨的架子鼓在華語樂壇絕對算得上是一絕。
但他們和呂晨打過交道,都知道,這位胖呂總除了會打架子鼓外,對于音樂的鑒賞能力似乎并不是很強,他不是那種能說出所以然的類型。
讓這樣的人來當音樂評審,樸大成總覺得林在山是在玩火。
但林在山選擇呂晨當評審,有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他肯定知道呂晨不是當音樂類評審的料,但問題是,現(xiàn)在海選里已經(jīng)有兩個音樂類的評審了,再多加一個沒太大意義。
這次與其說呂晨是音樂評審,不如說他是現(xiàn)場觀眾。
林在山安排樸大成當評審,是考慮著從電視編導的角度來選學員。
而他安排呂晨,目的就是從觀眾的角度來選擇最有征服力的好聲音上正賽。
這檔節(jié)目最后做出來不是給專業(yè)音樂人看的,而是給億萬普通觀眾看的。
普通觀眾的耳朵和專業(yè)音樂人的耳朵可是有差別的。
專業(yè)音樂人會更注重歌手演唱的方式和技巧,他們也會重視歌手用歌聲傳遞出的感情,注意歌手的歌聲感染力。
都他們還是會帶著專業(yè)的眼光去評判一個歌手,而不是像觀眾那樣,純粹就是憑感覺在聽歌。
有時候專業(yè)評審覺得很厲害的歌聲,在觀眾耳朵里不見得很有感染力。
這就會讓觀眾產(chǎn)生欣賞誤區(qū),覺得這些評審都干嘛吃的?怎么會選這樣的人上節(jié)目呢?
為了減少這種誤差的存在,林在山才要安排呂晨這么一個觀眾,在初選時手握重要的一票。
因為參加海選正賽的歌手太多了,足有368組,節(jié)目組不可能安排一個長時間的大型的比賽來最終決出優(yōu)勝者。
最后節(jié)目組定的規(guī)則就是兩輪篩選制——第一海選,要篩出最好的歌手,以及實力偏弱的歌手。也就是篩兩頭。
最好的歌手在第一輪比賽之后,可以直接進入《好聲音》的正賽,而不需要再進行第一輪比賽了。
而對于那些實力相對較弱的歌手,第一輪篩選后,他們就只能遺憾的告別第一季《好聲音》的比賽了。
剩下那些中不溜的歌手,會留到第二輪再做一輪篩選。
林在山會親自坐鎮(zhèn)第二輪的篩選,來從這里面選出遺珠進入正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