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朝堂之中,重文輕武的傾向在明德帝的默許
分卷閱讀121
下,越發(fā)嚴重,丘家只手遮天,幾乎將整個朝堂掌控在手中。明德帝更是惟命是從,只始終記得自己曾經(jīng)答應先帝,不能動西山營,不能動慶王。
“歸雁城一破,那些人的膽子也就跟著破了。再加上,這些年朝政混亂,兵部戶部撥給西山營的糧餉和軍備大半要被某些人私吞,只怕有心之人都明白,西山營的戰(zhàn)力不比從前。”
“與其擔驚受怕,不知道什么時候宜州也跟著破了,還不如早先求和,說不定還能把大鉞氏給安撫下來?!?/p>
“皇上……”趙篤清嗤笑,對于那個穿著龍袍卻看不出真龍模樣的堂弟,他只能搖頭,“他還是太年輕了一些,丘家倒了,他能聽到的聲音就多了,心里頭一亂,最后竟然聽了太皇太后的話?!?/p>
太皇太后的話并非不能聽。
然而,對于慶王等人來說,太皇太后的眼界過于狹隘。
世人常說婦人之見。并非所有的婦人都見識短,但位居高位的婦人說是見識過短,偏生又手握重拳,卻是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在歸雁城出事后,朝堂之上就因此事分分兩派。
和之前的情況不同,這一次的兩派,卻是涇渭分明地站在了朝堂之上。攝政王趙殷在丘家倒臺之后,以極其銳利的姿態(tài),站在了人前,強硬的讓人折服。
攝政王趙殷主戰(zhàn),認為唯有一戰(zhàn),才能讓大鉞氏永不進犯,即便不能承諾永不進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內(nèi),以大延的兵力國力,只要把他們打得心服口服,就段時間內(nèi)絕無復起之望。
以太皇太后為首的文武大臣們,卻主張求和。
求和,這是戰(zhàn)敗一方向勝者示弱的信號。
這也是當年前朝滅國前曾一度主張的舉動。
為此,趙殷幾乎上下奔忙了數(shù)日,更是幾度求見太皇太后,希望能說服她,借此也說服現(xiàn)在猶豫不決的趙貞。
只可惜,太皇太后一意孤行,明知大鉞氏狼心狗肺,絕無可能因為求和便退兵千里,還是決定派遣使臣,前往歸雁城,向呼倫王求和。
而趙貞,似乎在丘家倒了之后,便再也無心朝政。猶豫不決后,最終選擇相信太皇太后,同意了求和。
在送到西山營的密信中,就已經(jīng)提到了此番求和所派遣的使臣姓甚名誰,又是一個怎樣的出身。
“洪顥?!睉c王顯然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是太和元年的狀元?!?/p>
“義父認得此人?”
“曾聽聞過此人在朝堂上怒斥先帝的大名?!?/p>
慶王口中的先帝,指的是駕鶴西歸的明德帝。
這一位的荒唐事做的太多,近的遠的說也說不完,御史臺的人已經(jīng)習以為常,再沒那個耐心去說什么。但時年不過任從六品下御史的洪顥,卻是在侍奉明德帝時,怒斥其荒唐行事,實乃昏君。
“昏君”沒來得及發(fā)脾氣,丘家轉(zhuǎn)頭就將其構陷入獄。
這一次,想來是因為丘家倒了,此人終于被放了出來。
一放出來就被扔了個使臣的任務,看起來趙貞也是一時半會兒不知該如何安置此人,索性將其派了出來。
“這么個脾氣,怕是到了呼倫王面前,也只有一死的份。”
楚衡并不認識洪顥,也不記得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