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皇子性格太過綿軟,朝臣們本也不看好。
這樣的皇子,就算繼承了王位,恐怕也很容易被人拿捏。
按照宣和帝的性子,定是不會讓這樣的皇子即位的。
最后,七皇子被罰俸三年,禁足一年。
七皇子雖然一直說自己是被陷害的,但不管怎么說都有個物證在,哪怕那個雅礱的刺客當(dāng)真與七皇子無關(guān),但七皇子卻也很難將自己摘出去。
歸根究底,也只能自認倒霉。
而大皇子與七皇子相似,也是被禁足了一年。但額外的,宣和帝也丟了幾本佛經(jīng)給他,讓他多抄抄佛經(jīng),也好靜靜心,別整天滿腦子想那些不損人不利己的點子。
且不論大皇子是出于什么目的才安排了一場苦肉計,但他這么做,是因為在覬覦宣和帝的皇位。
也正是因為覬覦皇位,大皇子才無論如何都想要留在京里。
宣和帝當(dāng)初正是因為疑心幾個皇子覬覦自個兒的皇位才會一意孤行,將幾個皇子全都趕到封地去。這會兒又是知道自己最寵愛的大皇子,指不定還在背后怎么咒自己……一時間心緒難平。
但大皇子這會兒已經(jīng)自食惡果,蒙了大難,好歹還是沒對他這個父皇做出什么來。
總歸是沒有真正意義上傷害到宣和帝的切身利益……
宣和帝現(xiàn)在真是心軟許多,否則,要換做是以前,只要自己對大皇子起了疑心,那奪了封號,將人圈禁起來也不是什么罕見的。
但二皇子,情節(jié)就嚴重了。
私自募兵、屯兵,如果不重罰,那定會讓其他人跟風(fēng)效仿。
宣和帝也正是考慮到了這點,才遲遲不肯下決斷。
若今日犯事的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隨便哪個大臣,宣和帝直接大手一揮,判個流放或者斬監(jiān)候,那都不在話下。
可眼前的這個是自己的兒子……宣和帝便禁不住有些遲疑了。
只是罰俸、禁足……實在是太輕了。
宣和帝左右琢磨不出來,他現(xiàn)在一思考事情就頭疼,干脆就把幾個近臣叫來商議。
所有人都知道宣和帝這是想放二皇子一馬,幾個近臣也不例外。
但是,宣和帝既想讓朝臣們引以為戒,又要重拿輕放,這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
宣和帝自知事情難辦,但這滿朝文武本就是養(yǎng)來為他分憂的,連這么點兒小事都做不好,還談何分憂?
末了,幾個人集思廣益,才得了宣和帝首肯,褫奪繁楚王的王爺封號,原先的王府與皇莊全數(shù)收回,終身圈禁于京中一處偏僻的高墻之中。
沒了王爺?shù)姆馓枺首右策€是宣和帝的兒子。
只是褫奪了封號,又收了王府和皇莊,算起來也跟抄家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