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趙硯放在了牛車前面,五文錢一只,不論大小,讓大家挑著買。
這時(shí)候螃蟹正應(yīng)季,看著也肥,嘗嘗鮮最好。
大家買了也是幾只幾只的買,賣的很快。
而木耳因?yàn)楹脦状?,剩下兩大袋沒賣出去。
趙硯并不著急,他把木耳袋子綁好,重放回板車?yán)铩?/p>
自己在早市上閑逛了一圈,發(fā)現(xiàn)竟沒有一家賣秧苗的。
他到常年賣菜苗的攤上問,“老板,咋不見秧苗?”
“今年天氣不好,秧苗都育的不好,收不來貨,自然賣不了?!?/p>
趙硯去問了好幾家,攤主都是這么說。
他打聽了一上午,才打聽到王家村和趙家村有人育苗,育的苗不錯(cuò)。
把木耳送去鎮(zhèn)上飯店八文錢一斤賣了后,趙硯就趕著牛車去了王家村。
找到賣苗的人家。
他還沒看苗,賣主看見他就先說,“一株苗五文錢?!?/p>
“一株?”
趙硯驚訝極了。
啥時(shí)候秧苗按照株賣了?
況且,五文錢一株,他家里三畝水田,最少也得一千株。
也就是五兩銀子。
這還是不算是季稅的。
趙硯糾結(jié)了。
他糾結(jié)還要不要買秧苗。
啥時(shí)候秧苗賣的這么貴了?
這要是收成好,也就剛好顧得上本。收成不好,五兩銀子可就砸進(jìn)去了!
家里面攢的米,交了一百五十來斤的稅,還剩下七百來斤,這米夠他們家里人吃上兩年,不種,家里人也不會(huì)餓肚子。
可是。
莊稼人不種地,趙硯心里面又很不踏實(shí)。
他趕著牛車回到家,跟家里人商量了商量。
江若不懂種田,可他是能瞧出漢子是不想種的。
“一季不種,咱家人也餓不死。”他說。
“可哪有莊稼人不種田的?”孫海反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