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jiān)、大儒的角色,就類似于曾經(jīng)的門閥世家。
各地隸屬于朝廷的學院,又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的可能。
能讀書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讀書人的地位也相當?shù)母摺H羰怯泄γ谏?,那就更不一般?/p>
在燕國,士農(nóng)工商中,后兩者的劃分沒有那么分明,商人在燕國的地位也沒有那么不堪。
燕國也沒有重農(nóng)輕商一說,但士卻絕對是高人一等的存在。
不管是前朝還是本朝,科舉的選拔都極為嚴格。
即便是從國子監(jiān)中出來的學子,能考取貢士,進而有希望進入殿試成為進士,真正邁入官場大道的,也是鳳毛麟角。
每三年一次的科舉,成為進士的學子少時只有幾十人,多時也不過一兩百人。
真正的萬里挑一。
而能中進士的,一半以上是從國子監(jiān)及大儒推薦的人才中選拔出來的。
秀水村百年來只出過兩位秀才。
兩位秀才一位屬趙氏、一位屬王氏。
也是因為這兩位秀才,趙氏一族和王氏一族才在原本以孫氏為主的秀水村,成為了可以自成一族的大族。
對寒門子弟來說,能過童生試首先就是一種榮耀。
童生試與秀才考試都是三年兩次,不過是錯開的。
要先取得童生試的資格,才能考取來年的秀才試;拿到秀才的資格才能參加三年一次的正式大考。
王枝松15歲就過了童生試,這在很多而立之年還在考秀才的學子中完全可以被稱為神童。
童生試每隔年的八月十二進行,在所屬的縣、州、府連考兩場。
拿到童生郎資格的學子,便可參加次年八月的院試。
院試通過者便為【秀才】,接著就可參加三年一次的秋闈大考,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通過者便為【舉人】。
舉人再接著次年四月的春闈,會試,通過者便是【貢生】。
最后,貢生參加殿試,由皇帝或皇帝指派的人進行最終的考核,選拔出三甲【進士】。
對每一個學子來說,成為進士都是他們努力的最終目標。
而一甲三等進士的“狀元”、“榜眼”、“探花”,則是他們最終目標中的終極目標。
可雖說考取的過程艱難,但哪怕只考中一個秀才,那也是大大的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