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正刻,三聲銅鑼響徹考場,縣試第一場正式開考。
考試題目早就出好,有書吏舉著貼有試題的木牌緩步行經(jīng)各考棚,確保每位考生都能看清題目。
李鈺快速將題目抄下,一共三道題。
一道《四書》題,一道《五經(jīng)》題,一道試貼詩。
李鈺沒有急著動筆,他將題紙撫平,用鎮(zhèn)紙壓住,隨后往硯臺中倒入少許清水,手指捏住墨錠,在硯臺中一圈圈地研磨起來。
墨錠與硯石摩擦發(fā)出“沙沙”的輕響,墨色由淺入深,漸漸濃稠如漆,散發(fā)出松煙香氣。
這專注的研磨過程,仿佛也是一種儀式,讓他的心緒徹底沉靜下來。
墨已濃,筆已潤。
李鈺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道《四書》題上——“君子喻于義”。
這是出自《論語里仁》的一句,完整表述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全句意思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對于李鈺來說,這道題簡單,柳夫子還講解過,他提筆,蘸飽墨汁,筆尖懸停在稿紙上方,凝神片刻,旋即落下。
一行清麗端方、筋骨內(nèi)含的臺閣小楷便如清泉般流淌而出。
破題:“喻于義者,心有所主;溺于利者,志為之移。”
一旦破題,就相當(dāng)于打好了地基,后面就好寫了。
接著是承題:夫義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喻于義,則心有所主,百行由是生焉;喻于利,則心為所役,萬端自此出焉。此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
寫到這里,李鈺思路越發(fā)順暢。
他筆鋒穩(wěn)健,行文流暢,引經(jīng)據(jù)典,立論清晰。
將“喻于義”提升到君子立身之本、心志主宰的高度,并點明與“喻于利”的本質(zhì)區(qū)別,一股浩然之氣已蘊于字里行間。
不多時,一遍八股文便被他寫了出來。
這得益于他每天都要寫幾篇文章讓夫子修改,當(dāng)真是下筆如有神。
將稿紙放到一旁,李鈺稍作休息看向第二題。
第二題是五經(jīng)題,一共五道題目,五經(jīng)中各出了一道,選的是什么本經(jīng),就抄那本經(jīng)的題目。
李鈺的題目是《春秋》義:“秋,宋人及楚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