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昭看向包拯好奇道:“他并未受你恩惠,為何稱你恩公?”
馬漢朗聲道:“他救了我大哥的性命,便是我馬漢的恩公!”
王朝嘆道:“我與這位兄弟情同手足,個中緣由說來話長,日后再向恩公細(xì)稟。
我這義弟本是一時貪念,又恰逢多重巧合,才被定了奸劫之罪。我無能,未能為他洗刷冤屈……”
展昭接口道:“所以你才想到劫囚?”
王朝點頭:“這也是萬不得已之計。那日我探知,馬弟發(fā)配崖州必會途經(jīng)一座破廟,便在那里埋伏等候,一步也不敢離開,生怕錯失良機(jī)。
誰知橫隴決堤,押解隊伍中途耽擱,我不知情,在廟中苦等至干糧耗盡,餓暈過去。幸得恩公菩薩心腸,才免我淪為餓鬼?!?/p>
原來,馬漢因家鄉(xiāng)歉收,為贍養(yǎng)母親只得夜間兼職。
某天深夜,他意外撿到盲女何秀流準(zhǔn)備交給書生李道的五十貫錢與繡花絲巾,又因緊張碰翻水桶弄濕了褲子。
偏偏這“濕褲子、持贓物”的模樣,再加上他臉上恰好有的刺傷痕跡,竟與何秀流被劫財劫色一案的兇徒特征完全吻合,馬漢就此被官府定罪。
王朝視馬漢如親弟,決意救他,卻不料劫獄失手,反而連累馬漢被判死刑。
二人向包拯聲聲喊冤,包拯細(xì)問之下得知,馬漢曾提及案發(fā)時,在何府投靠的書生李道也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可李道有酒館老板等人作證,坐擁充足的不在場證明,馬漢的辯解終究無力。
此時,馬漢的母親一路乞討進(jìn)城,只為見即將赴死的兒子最后一面。
她早聽聞包拯的青天之名,堅信兒子品性憨直,絕不可能作惡,便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包拯身上,泣聲道:“只要能救我兒,老身愿以性命相報!”
包拯本來就是來幫他們的,只是:“此案看似鐵證如山,想要推翻并非易事?!?/p>
馬母連忙對馬漢道:“汗兒,包大老爺已答應(yīng)相助,還不快過來叩謝恩公!”
三人再次跪地:“多謝恩公!”
包拯面對喊冤者,不輕易否定鐵證,卻也不愿讓無辜者含冤而死,決意查出真相。
……
包拯與展昭前往何府,欲詢問受害者何秀流,卻遭何員外阻攔。
他不愿女兒重提傷心往事,但聽聞包拯所言“若不追查,恐讓無辜者枉死、真兇逍遙法外”,終是松了口。
恰好何秀流現(xiàn)身,她雖深知往事痛苦,卻也明白查明真相的重要性,主動表示愿意協(xié)助查案。
原來,何秀流與投靠何府的書生李道相戀,約定深夜交付錢財助他創(chuàng)業(yè)。因雙目失明,她錯將財物交給了旁人。
那人拿了錢與珍珠后一言不發(fā),竟趁其不備將她玷污。何秀流拼命掙扎,無意間觸到對方的褲子是濕的。
“為保清白,我拔下金釵狠狠刺去,刺中他七下之后,他突然一巴掌打來,我便暈了過去。待我醒來,已是……”
何秀流泣不成聲。其父得知后即刻報官,后續(xù)之事便如包拯所知。
包拯追問案發(fā)當(dāng)晚李道的去向,李道聲稱自己在酒館醉酒整夜未歸,并有酒館老板與好友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