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yīng)麟搖了搖頭,又點了點頭,隨后解釋道:“趙龍圖,現(xiàn)在你的身世我大宗正司雖然還沒有徹底調(diào)查清楚,但是也有些眉目了?!壁w旋連忙問道:“那你們都調(diào)查到了些什么呢?”
王應(yīng)麟答道:“根據(jù)大宗正司的記錄,靖康之亂后,太祖次子、燕王趙德昭的五世孫趙子褫南渡金陵,于建炎三年(1129年)又遷居到鎮(zhèn)江府大港一帶。他的后代絕大部分都在鎮(zhèn)江繁衍生息了,但是也有少部分族人在嘉定年間從鎮(zhèn)江遷徙到了四川,你應(yīng)該就是那部分宗室的后人。”
(這雖然是一篇小說,但是也盡量的去按照真實的歷史來寫了。有話說只能寫三百個字,關(guān)于文天祥的會試和南宋宗室遷移到四川的相關(guān)資料,干脆就寫在文后了。)
一、文天祥會試的情況:
1、鄉(xiāng)試又被稱為解試,因為在秋天考試,所以又被稱為秋闈。只有在解試中上榜的學(xué)生才可以赴京參加科考,他們被稱為舉人。宋朝時期州府每年的舉人都有一定的名額限制,叫做解額,但是我沒有找到寶佑三年吉州的解額記錄。
2、《宋會要輯稿。選舉》記載治平元年(1064年)的吉州解額為
18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5中記載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江南西路(共九州四軍)總額為
74人,吉州所占比例再高也不會超過18人呢。
3、明代《永樂大典》引南宋《吉安府志》(已佚)提到:“寶佑三年乙卯科,廬陵歐陽守道充考試官,取中舉人十八名,文天祥與焉?!蔽奶煜橐苍谒淖允觥都o年錄》中說:“寶佑三年乙卯,予年二十,以字貢于鄉(xiāng)……揭曉,名在第十八”
二、靖康之亂后宗室遷移到四川的考證:
A、地方文史資料。
1、明清年間的《四川通志》、《成都府志》、《眉州志》和《潼川府志》都有南宋宗室南遷四川的記錄。
2、比如說《四川通志》在卷三十七“氏族·趙氏”中記載:“宋室南渡,宗子有散居蜀中者,多居成都、眉山、潼川(今三臺)等地?!?/p>
b、族譜記錄與考古證據(jù)。
1、《蜀中天水趙氏宗譜》在“南遷世系”提到:“禠公,居潤州(鎮(zhèn)江古稱,現(xiàn)在鎮(zhèn)江的主城區(qū)就叫潤州區(qū)。),其后有裔孫某某,于嘉定年間(1208-1224)遷蜀,居潼川。”部分版本附有遷徙路線圖,標注了鎮(zhèn)江→荊州→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成都的遷移路徑。
2、成都《華陽趙氏族譜》記載:“吾族本汴梁宗室,南渡居潤,后分派入蜀,居華陽、雙流?!?/p>
3、四川三臺縣出土的元代趙氏墓志(現(xiàn)存三臺文管所)載:“公諱某,先世汴人,南渡徙潤,后遷潼川?!?/p>
c、后世考證。
1、《四川移民史》(葛劍雄主編)第三卷“宋元篇”、《宋代宗室南遷研究》(何兆泉著)、《巴蜀史志》在2005年的《宋代宗室在蜀中的活動考》等文章也對于南宋宗室子弟遷移到四川有所描述。
2‘、宗室南遷寫了這么些,其實和小說的主線關(guān)系不大,但是我的確是花費時間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