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派”的代表小劉,抓住“觀察者”評估“文明可能性”這一點,極力主張:
“這說明我們不能走向封閉和僵化!‘觀察者’看重的是文明的韌性和包容性!我們必須堅持開放、共享的道路,加快對‘平衡之鑰’良性應用的研究,向廢土證明一種新的、更先進的秩序模式!這才是避免‘修剪’的正道!”
而“基石派”的“屠夫”則嗤之以鼻:“狗屁的評估!誰知道那幫外星怪物到底怎么想?靠展示仁慈和理想就能讓他們放過我們?笑話!只有絕對的力量才能保證生存!我們應該立刻停止所有有風險的能量實驗,全力發(fā)展軍備,鞏固防御!讓任何想來‘修剪’我們的家伙,先崩掉一口牙!內部更要統一思想,清除不穩(wěn)定因素!”他話語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隱隱指向了持不同意見者。
鄭代表努力調和,強調團結和謹慎的重要性,但在巨大的外部壓力和截然不同的解讀下,他的聲音顯得蒼白無力。
雙方爭論不休,會議不歡而散。
理念的裂痕迅速向下蔓延,影響了基地的日常運作。
在一次物資分配會議上,“星火派”傾向的技術部門要求增加研究預算,用于建設更安全的能量實驗艙和擴大凈化試驗田,認為這是長遠投資;
“基石派”控制的護衛(wèi)軍則要求優(yōu)先保障武器生產和防御工事升級,認為這是當下生存所必需。
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終在鄭代表的強行裁決下,采取了折中方案,但兩邊都心懷不滿。
更糟糕的是,基層也開始出現站隊現象。
一些深受“秩序之歌”感召的年輕人,對“屠夫”派的強硬和保守感到失望,私下里傳播著更激進的“星火”理念。
而一些經歷過殘酷戰(zhàn)斗的老兵,則對技術派“不切實際”的實驗和“軟弱”的外交政策充滿鄙夷,認為他們是在拿所有人的生命冒險。
一種不信任的氛圍在基地內彌漫。雖然還沒有發(fā)生公開的沖突,但合作效率明顯下降,流言蜚語四起。
鄭代表試圖通過集體勞動和重溫“秩序之歌”來凝聚人心,但收效甚微。
就在這時,邊境傳來消息:
“鐵砧團”的霍克上校雖然遵守了臨時協議,沒有大規(guī)模越境,但其小股部隊的偵察活動更加頻繁,并且開始在與緩沖帶接壤的區(qū)域部署一種新型的、功率強大的信號干擾裝置。
這顯然是在為可能的沖突做準備,同時也可能是為了干擾“搖籃”與外界(包括檔案館)的通訊。
內憂外患之下,“搖籃”的團結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脆弱的平衡還能維持多久?當外部壓力達到臨界點,內部的裂痕是否會徹底爆發(fā)?
而這一切,又是否正被那雙冰冷的“觀察者”之眼,一絲不茍地記錄在案?
分歧的潰瘍,正在悄然侵蝕著微光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