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煤球爐,如果刊登到報紙上,傳遍大明。
那些還在受凍的人就會知道,咱們大明已經(jīng)有了更好的取暖設(shè)備了,很快自己也可以買到了,這就是希望。
還有土豆玉米這些高產(chǎn)作物。
提前讓老百姓知道,又方便以后的推廣工作,還能給人希望。
朱吾適越想越覺得有必要搞一個。
他帶著打印出來的書籍再次來到大明。
朱元璋看著剛走沒一會兒就急匆匆跑回來的朱吾適,不知道他又要鬧哪樣。
朱吾適興奮地跟朱元璋說了一下報紙的事兒。
朱元璋的政治嗅覺可比朱吾適靈敏多了。
他瞬間就想到了辦報紙的好處。
百利而無一害。
“賢弟你這個方法好啊,咋之前沒想到呢。”
朱吾適尷尬得直撓頭。
這玩意兒誰想得到啊,朱吾適現(xiàn)在只看熱搜,多少年都沒有見過紙質(zhì)的報紙了,一時半會兒還真沒想到。
“對了,辦了報紙以后,你得專門配個讀報員?!?/p>
“大明識字兒的人還是太少了,大部分老百姓不認識字兒,怎么看報紙?!?/p>
“也不能指望讀書人去給百姓解釋,先不說讀書人有傲氣,就算沒有,萬一他們的想法跟你的不一樣,胡亂曲解報紙上面的意思,還是容易引起亂子的。”
這就叫防人之心不可無。
萬一報紙上寫的是好事兒,某個地方的讀書人有壞心思,串通好借著報紙發(fā)表不當言論咋辦,還是要防著點兒的。
“咱們這個報紙啊,就算不賺錢,免費讀給百姓聽,也是不虧的?!?/p>
朱元璋雖然對不賺錢這三個字很敏感,但是吧,他也是知道輕重緩急的。
朱吾適安慰道。
“不一定不賺錢的,那些讀書人要面子啊,他們肯定不會為了幾文錢就去跟老百姓擠一塊兒聽人讀報紙的?!?/p>
朱元璋這才再次開心起來,多純粹的人啊,賺錢就開心,不賺錢就不開心,誰偷他的錢,他就弄死誰。
兩人一商量,干脆直接辦個出版社。
自己做紙,自己印刷自己出版。
除了報紙和小說,還可以接一些其他人的出版工作。
讀書人寫了書,想要自費出版的,就可以承接這個工作嘛。
等到出版社做大做強了,甚至可以專門做一個審查部門。
就跟電影的審查制度一樣,誰寫的書有不當言論的,都能第一時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