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磕頭磕頭,該問好問好。
然后不等朱元璋問話,毛驤就開始介紹他這些天的成果。
“經(jīng)過臣的一番勸說,所有住戶都同意拆遷了?!?/p>
毛驤說完,接過手下遞給他的賬本,雙手遞給太監(jiān)。
朱吾適拿過賬本翻看了一下,每一頁代表一戶人家。
上面清楚地寫著這戶人家的院子有多大,拆遷后大概需要補貼多少,下面還有住戶們的簽字畫押。
之所以是大概需要補貼
多少,是因為朱吾適也不了解市場,他也不知道自己蓋出來的房子能賣多少錢。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院子一百平,能賣二十兩。
朱吾適給他分了一套八十平的拆遷房,然后這套房子賣了一百兩。
那朱吾適覺得自己簡直虧麻了。
最好就是一個院子價值二十兩。
朱吾適分給他一套價值三十兩到四十兩的房子。
這樣的話,拆遷戶賺了,朱吾適賺的更多,皆大歡喜。
朱吾適決定,先蓋一部分拆遷房,然后做一下市場調(diào)查,看看這些房子到底價值咋樣,再進行后續(xù)的計劃。
沒辦法,大明就沒人懂這些,朱吾適也不懂,他在現(xiàn)代就是個老百姓。
只好用這樣的笨辦法了。
反正只是先蓋一部分拆遷房的話,成本還是拿得出來的。
老六那邊已經(jīng)囤積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剛好離朱吾適原本規(guī)劃的天上人間小區(qū)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塊空地。
開始建設(shè)之前,朱吾適回去了一趟,讓蔡總托人找了幾個專門做建筑圖紙的人才。
讓他們幫忙做了一份詳細的圖紙。
朱吾適只會簡單地設(shè)計個外觀,涉及到建筑方面的參數(shù)啥的,他是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