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和王猛急切想要滅掉仇池國,主要出于以下兩方面關鍵原因:
其一,仇池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其位于西域、西蜀、東晉和前秦的交匯之處,戰(zhàn)略意義非凡。
占據(jù)此地,進可侵犯關中,退能回西蜀、西域之地,對前秦而言,無疑是個潛在的巨大威脅。
其二,仇池國的民眾和苻堅同為氐族,從民族因素及鞏固自身統(tǒng)治等角度考慮,若仇池國存在且內(nèi)部不穩(wěn)等情況出現(xiàn),極可能會引發(fā)一些難以預料的變數(shù),不利于前秦對局勢的掌控。
因此,苻堅必須將其滅掉,以絕后患,確保自身統(tǒng)治的安穩(wěn),并為后續(xù)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更為有利的基礎。
此時的仇池國,已歷經(jīng)近百年風雨,由氐族楊氏所建立。
東漢建安年間,楊騰率領部眾遷到仇池定居。
三國時因反抗曹操失敗,部分部眾被遷至扶風、天水一帶。
西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
296
年),楊茂搜率部落四千家遷到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始建前仇池國。
東晉建武元年(公元
317
年),前仇池分裂,楊茂搜長子楊難敵繼位,號左賢王,屯下辨;其弟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
楊難敵與楊堅頭這兩兄弟,為了爭奪權力,早已是水火不容。
楊難敵自恃年長且地位正統(tǒng),對楊堅頭百般打壓,不僅在資源分配上故意偏袒自己的親信,還時常在公開場合羞辱楊堅頭,指責他無能且野心勃勃。
而楊堅頭則心懷怨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企圖一舉推翻楊難敵。
一次,在分配糧草的問題上,楊難敵故意克扣楊堅頭所部的份額,導致楊堅頭的士兵們怨聲載道。
楊堅頭怒不可遏,親自找到楊難敵理論,兩人在營帳中激烈爭吵,甚至拔刀相向。
最終,楊堅頭決定不再忍耐,他率領自己的親信部隊,企圖突襲楊難敵的營地。
然而,楊難敵早有防備,設下埋伏,使得楊堅頭損失慘重。
這場內(nèi)耗讓仇池國的實力大大削弱。
王猛得知仇池國內(nèi)部因權力爭斗而人心惶惶,軍隊士氣也極為低落,心中大喜,隨即派出縱橫家的談判高手,秘密聯(lián)絡了一些與仇池國有領土爭端的部落。
這些縱橫家的談判高手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許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成功地爭取到了他們的支持。
在得到仇池國的一部分部落支持后,前秦大軍再次浩浩蕩蕩地向仇池國進發(fā)。
此次出征,苻堅任命苻雅為主帥,楊安等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為副將,率領精兵八萬,旌旗蔽日,志在必得。
然而,姚萇和呂光聽聞前秦要對仇池國用兵,心中大驚,猶如驚弓之鳥。
呂光匆匆趕到姚萇處,急切說道:“姚萇,前秦欲對仇池國動手,這可如何是好?一旦仇池國被滅,我們便失去了倚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