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很快傳來。
京察由吏部尚書牽頭都察院協(xié)同。
而江南巡撫的熱門人選,一個是禮部右侍郎張廷玉,清流出身,但據(jù)說與劉閣老門下有些拐彎抹角的關(guān)系。
另一個竟是原來的江寧知府,后調(diào)任他處的馮敬。
“馮敬?”陸丞眉頭緊鎖。
此人圓滑世故,在江寧任上雖未大惡,但也絕算不上清廉能干。
若他主政江南,恐怕。
幾天后任命果然下來,馮敬升任寧蘇巡撫。
陸丞坐在都察院值房里,看著那份抄送來的邸報指尖發(fā)涼。
馮敬的座師,是現(xiàn)任的戶部尚書,而戶部尚書,與剛倒臺的劉閣老素來不和。
皇帝用馮敬,是為了平衡?
還是覺得江南需要個懂事的安撫局面?
他正沉思,一個小吏送來一封信沒有落款。
拆開一看,是馮敬的筆跡,語氣極盡謙卑:“蒙天恩浩蕩委以重任,惶愧無地。
江南弊政得大人廓清,基礎(chǔ)已立。
下官才疏學(xué)淺日后施政,萬望大人不吝賜教,時時點撥?!?/p>
話說得漂亮實則是試探,也是劃清界限江南現(xiàn)在是我的地盤了。
陸丞將信扔進火盆,看著火苗吞噬紙張。
馮敬這一去,江南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面,恐怕又要倒退回去。
那些被壓下去的地方豪強,那些陽奉陰違的胥吏只怕會立刻圍攏上去。
京察開始了。
吏部考功司送來的各地官員考評卷宗堆滿了桌子。
陸丞埋首其中,尤其仔細地看著來自江南的評語。
果然,許多在范明遠周安邦案中表現(xiàn)中立甚至暗中配合的官員,考評只是中平或有待觀察。
而幾個明顯是馮敬親信、能力平庸之輩,卻得了勤勉可堪任用的評語。
都察院內(nèi)部議事時,陸丞將幾份考評有問題的卷宗挑了出來。
“諸位同僚,江南江寧府通判趙文華,在查辦漕運案時,曾暗中提供關(guān)鍵賬冊線索,為何考評只是中平?
而松江府同知錢友亮,能力泛泛且與當?shù)佧}商過往甚密,為何反得良等?
此等考評恐失公允,難以服眾。”
議事廳里安靜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