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雨思索片刻,點了點頭:“技術上可行。
我們庫存里有不少廢棄的攝像頭模塊和小型顯示屏,可以拆解改造。
能量傳導和信號轉(zhuǎn)換是關鍵,我需要一點時間試驗,利用晶能的某些諧波特性進行信號傳輸,應該能規(guī)避大部分傳統(tǒng)干擾?!?/p>
“好!這件事由你主要負責,大山叔協(xié)助,需要什么材料直接去倉庫取?!?/p>
林默拍板,“盡快弄出兩到三套可用的原型。觀察點的建設和部署,由我親自負責?!?/p>
接下來的幾天,趙小雨泡在了她的臨時實驗室里,與各種電路板、晶能回路、信號發(fā)射模塊為伍。
張大山則負責利用他的能力,感知和挑選最適合用于制作探頭外殼和能量電池基座的礦物材料。
林默則開始為前出建設觀察點做準備。他仔細檢查了峭壁口的隱蔽升降平臺,確保其運行順暢且噪音控制在最低水平。
他準備了偽裝網(wǎng)、速干水泥、高強度合金支架等建設材料,以及足夠支撐數(shù)天的食物、水和應急藥品。
同時,他特意帶上了已經(jīng)完成初步測試的晶能狙擊弩原型和幾支特制的“三式晶能穿甲箭”
,以備不時之需。
三天后,趙小雨成功制作出了三套遠程晶能監(jiān)控探頭。
探頭外殼由暗灰色的巖石粉末混合特殊膠劑制成,完美模擬自然環(huán)境。
核心是改造后的高清攝像頭和微光夜視模塊,能源來自一塊拳頭大小、可持續(xù)工作半個月的晶能電池,信號通過一個火柴盒大小的晶能諧波發(fā)射器傳出。
“有效傳輸距離理論上有十公里,但實際可能會受地形和能量環(huán)境影響。需要在路徑上設置至少一個中繼器?!?/p>
趙小雨向林默展示著成果。
“做得很好?!?/p>
林默贊賞地點點頭,“中繼器我會在沿途合適位置部署?!?/p>
一切準備就緒。
在一個霧氣彌漫的清晨,林默再次獨自離開了洞穴堡壘,如同一個幽靈,悄無聲息地融入了危機四伏的山林之中。
他憑借著前世積累的豐富野外行進和潛伏經(jīng)驗,避開可能存在變異生物的區(qū)域,利用地形和植被完美隱藏自身,朝著預定目標點穩(wěn)步推進。
沿途,他在幾處制高點的隱蔽石縫中,部署了趙小雨制作的晶能諧波中繼器,確保了信號傳輸?shù)姆€(wěn)定性。
經(jīng)過大半天的謹慎跋涉,他終于抵達了預定的山頭。
這里視野極佳,透過稀疏的林木,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約五公里外,那個位于山谷盆地中的“復興號”聚居點。
那是一個依托著一個廢棄的大型物流倉庫和周邊幾棟建筑建立起來的幸存者營地。
外圍用車輛殘骸、沙袋和粗糙的木柵欄搭建了簡易的防御工事。
可以看到一些人影在工事后方活動,但數(shù)量似乎……比林默預想的要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