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開始對著竹子“格物”,一連幾天幾夜守在竹子旁邊,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規(guī)律和特性,希望能夠從中領悟到“天理”。
然而,幾天下來,他不僅沒有領悟到什么道理,反而累倒了。
這次經(jīng)歷讓他對朱熹的學說產(chǎn)生了懷疑,他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尋求真理。
后來,王陽明結(jié)識了湛若水。
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他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學說給了王陽明很大的啟發(fā)。
在與湛若水的交流和學習中,王陽明逐漸拓寬了自己的學術視野,對哲學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不斷地吸收兩位老師的思想精華,并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和感悟,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
3。佛道思想的短暫沉迷
在求學問道的過程中,王陽明還對佛道思想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曾經(jīng)一度沉迷于佛道修行,希望能夠通過修行來達到心靈的寧靜和超脫。
王陽明來到寺廟中,與僧人一起打坐、誦經(jīng),學習佛教的禪理。
他試圖通過冥想和修行來消除自己內(nèi)心的煩惱和雜念,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在道觀里,他與道士們探討?zhàn)B生之道和道家的哲學思想,學習氣功和武術。
他認為佛道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可以幫助他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陽明逐漸意識到,佛道思想雖然能夠讓人獲得心靈的寧靜,但卻過于出世,與他想要“經(jīng)世致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抱負相違背。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決定重新回到儒家的道路上,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三、仕途波折的人生歷練
1。初入官場的理想抱負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王陽明終于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成功進入仕途。
他最初擔任刑部主事,負責審理案件。在這個崗位上,王陽明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深入調(diào)查研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
他不畏懼權貴,敢于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
有一次,他審理了一起涉及權貴家族的案件。
這個家族仗著自己的權勢,欺壓百姓,為非作歹。
王陽明沒有被他們的威脅所嚇倒,而是堅持依法辦事,最終將罪犯繩之以法。
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王陽明也因此聲名遠揚。
他懷揣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他積極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議,希望能夠整頓吏治,減輕百姓的負擔。
2。得罪權貴的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