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失敗對宋應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他并沒有氣餒。
他認為可能是自己準備還不夠充分,于是更加刻苦地學習,對儒家經典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鉆研。
然而,接下來的幾次會試,他依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
每一次失敗,都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和迷茫。
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科舉制度是否真的能夠選拔出真正有才華的人。
挫折中的反思與成長多次科舉失敗的經歷,讓宋應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他逐漸認識到,科舉制度所考察的內容過于局限于儒家經典,注重的是對經典的闡釋和背誦,而忽視了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在科舉備考的過程中,宋應星雖然對經史子集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他也發(fā)現(xiàn)自己對社會的實際情況了解甚少。
他看到了民間百姓的疾苦,看到了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如農業(yè)生產的落后、手工業(yè)技術的不發(fā)達等,但科舉考試卻無法讓他將這些知識和思考運用到實際中去。
于是,宋應星開始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向。
他不再僅僅局限于儒家經典的學習,而是開始關注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
他閱讀了大量關于農業(yè)、手工業(yè)、天文歷法等方面的書籍,深入研究了古代的科技著作,如《齊民要術》《夢溪筆談》等。
他還親自到田間地頭、工廠作坊去觀察和實踐,了解農業(yè)生產和手工業(yè)制造的具體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宋應星的知識體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
他不再是一個只知道死讀書的書生,而是成為了一個具有廣泛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者。
他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熱愛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天工開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科學探索的曙光初現(xiàn)(1631-1638)
官場經歷的啟迪1631年,宋應星擔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
這一官職雖然品級不高,但卻為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和機會。
在擔任教諭期間,宋應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研究問題。
他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讓宋應星意識到,社會對于實用知識的需求是巨大的。
同時,他在官場中也接觸到了一些實際的問題,如地方的經濟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等。
這些經歷讓他深刻地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
為了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和促進經濟發(fā)展,宋應星開始在教學中引入一些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內容。
他向學生們講解農業(yè)生產的技術、手工業(yè)制造的工藝等知識,鼓勵學生們進行實踐和創(chuàng)新。
他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和認可,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決心。
實地考察與知識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