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林小霧黯淡的眼眸瞬間亮了一下,像是被投入石子的深潭,泛起了漣漪。
她猛地轉過頭看向沈玄月,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切:
“沈…沈先生?您…您研究古玉?”
“是啊,”
沈玄月頷首,語氣帶著學者特有的從容與沉淀,
“玉文化,源遠流長。古人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在華夏文明里,遠不止是裝飾或者財富的象征?!?/p>
“沿江走走?這好天氣,窩在石階上可惜了?!?/p>
林小霧遲疑了一下,看著對方清澈溫和、毫無侵略性的眼神,又想到他提起的“古玉研究”,心中那沉重的失落感似乎被撬開了一絲縫隙。她輕輕點了點頭。
兩人沿著江畔的青石板路緩緩走著。江水在身側流淌,陽光暖洋洋地灑在身上。
“就像你之前提到的那塊家傳的‘霧隱玉’,”
沈玄月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話題,聲音平和,如同講述一段歷史,
“單是這名字,就很有意思?!F隱’,既有山川云霧之象的自然意境,也暗含了‘藏鋒’、‘內斂’的君子之德,與玉本身的溫潤特質極為契合。”
林小霧的腳步慢了下來,側耳傾聽,眼神專注。
這是玉佩丟失后,第一次有人不是責備她,而是用一種沉靜欣賞的語氣談論它。
“古人對玉佩的看重,尤其是一些有特殊功效的玉,比如安神定魂的,”
沈玄月的目光投向遠方,仿佛在回溯古籍,
“《本草拾遺》中就有記載,某些特定的溫玉,其氣平和,常貼身佩戴,能安撫心神,祛除煩憂。這并非玄虛,古人相信,玉是山川精粹,吸納天地靈氣,本身就帶有一種溝通天地的‘場’?!?/p>
他巧妙地用現(xiàn)代人能理解的“場”的概念,闡釋古人的智慧。chapter_();
林小霧聽得入神,緊鎖的眉頭不知不覺松開了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