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嗡鳴聲漸響,那白氣翻涌凝聚,竟于井口上方化作一柄虛幻的長劍影跡!那劍影無鞘無鐔,古樸無華,卻通體流淌著溫潤如玉的光澤,散發(fā)出令人心折的仁德氣息。
然而,那劍影僅維持數(shù)息,便微微一顫,似有不足,隨即潰散,重新化為白氣,縮回井中。
虞世南怔在原地,若有所思。
秦瓊上前問道:“虞先生,方才那是?”
虞世南緩緩道:“確是仁道之劍的氣息無疑。然其形未聚,其靈未固,似有所缺?!?/p>
“缺什么?”
“缺一‘仁’字?!庇菔滥夏抗馍铄?,“仁道非空談,需身體力行,澤被于世。此劍感應到此地民風雖有淳樸,卻亦有隱憂,故不肯輕現(xiàn)?!?/p>
“隱憂?”
虞世南看向不遠處沉睡的村莊:“我連日走訪,吳郡富庶,然豪強兼并土地,農(nóng)戶多有失地淪為佃戶者,生活困頓,官府亦難調(diào)解。此非仁政之所存也?!?/p>
接下來的日子,虞世南并未急于尋找下一處地點,而是以欽差身份,召集吳郡官吏與世家豪族,并不以權(quán)勢壓人,而是引經(jīng)據(jù)典,陳說利害,以仁德教化之理,勸說豪族退還部分強占田地,官府則出面組織興修水利,安置流民。他更親自題字,為鄉(xiāng)學捐贈書籍,教化子弟。
秦瓊則負責維持秩序,震懾宵小。他雖不言,但其公正嚴明、體恤貧弱的作風,亦令人心折。
虞世南所為,并非一時之功,但其身體力行的仁心與智慧,卻如春風化雨,悄然改變著吳郡的風氣。
半月后的一夜,虞世南再次于子時來到那口古井旁。
此次,未等他開口,井中便主動涌出更加濃郁純白的氤氳之氣,那柄虛幻的劍影再次浮現(xiàn),比之前更加凝實,劍身之上,甚至隱隱浮現(xiàn)出一個古老的“仁”字銘文!
劍影發(fā)出清越的嗡鳴,繞著虞世南飛行三圈,似乎是在認可與考察,最終化作一道流光,投入他隨身攜帶的一支玉筆之中!
那玉筆頓時光華內(nèi)蘊,溫潤生輝。
虞世南福至心靈,手持玉筆,對著井旁一塊青石凌空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仁”字。
字成瞬間,青石之上竟真的浮現(xiàn)出那個筆墨酣暢、蘊含著一股中正平和、教化萬物力量的“仁”字!字跡深入石髓,光華流轉(zhuǎn),竟使得周圍草木都似乎更加生機勃勃起來!
仁道之劍湛盧,雖未完全以劍形顯現(xiàn),卻已認可虞世南之仁心仁行,暫寄于其玉筆之中,隨他而行!
消息傳回長安,李世民龍顏大悅,群臣亦為之振奮。
然而,如意在收到訊息后,銀白右眼卻再次閃爍起來:“檢測到異?!勘R劍息顯現(xiàn)之時,吳郡地底微弱的金煞波動曾有瞬間共鳴……推論:兵主殘骸與仁道之劍,存在某種先天相克相生之聯(lián)系……”
幾乎同時,西南黑水峒,那沉于池底的兵主殘骸,在虞世南書寫“仁”字的剎那,勐地劇烈震顫了一下,發(fā)出一聲極其微弱、卻復雜難明的低鳴,似是憤怒,又似是……渴求?
幽焰衛(wèi)的陰影,似乎也并未遠離江南。
就在虞世南與秦瓊準備離開吳郡,前往下一處地點繼續(xù)尋訪以使湛盧完全顯形時,一場針對他們的陰謀,已在暗處悄然展開。
主導者,并非無面者,而是——前隋遺臣與江南本地不滿新政的豪強勢力。他們不愿見大唐獲得仁道之劍,更欲借此機會,除掉虞世南與秦瓊!
仁心之路,亦布滿了荊棘與陷阱。
而誰也未料到,這場江南風波,竟會意外牽扯出另一柄靈劍的線索——那柄象征著誠信高潔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