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興起又耍了幾招。
真是越來越喜歡,錢花的不虧。
放下劍,又把短棍拿了起來。
用使用锏的招式武了幾招,別說,沒有一點生澀感,這就是一個锏,就是不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上面應(yīng)該有名字的,可惜了,一層厚厚的綠漬,慢慢的糊了棍子一層。
锏和劍都收進了空間。
拿起一本講解道法境界的書看了起來。
雖然有點晦澀難懂,可一些詞鄭義還是看的懂的。
比如這里講的是道修煉分三層,一曰真人,二曰天人,再曰仙君。
就是第一層為真人,第二層為天人,第三層為仙君。
第一層煉體,第二層煉心,第三層煉的就是神,這里的神鄭義看了很久,覺得它這里的描述就是感悟的意思。
每層又分三個境界。
真人分為外境內(nèi)境氣境,天人有水境山景心境,仙君是地境天境君境。
鄭義抱著書開始了酌字酌句的琢磨,外境差不多就是凡人練武到達高深境界的意思,內(nèi)境就是差不多內(nèi)家運氣大成的意思,氣境……就有點抽象了,鄭義看了半天解釋,最后用自己的理解就是琢磨了四個字,納氣入體。
就和后世鄭義看小說那些修仙說的煉氣境差不多的意思。
而這里意思差不多,具體是不是一樣就不知道了。
從入了內(nèi)境以后,都可以成為真人,外境只是真人入門。
以鄭義的理解,外功大成可入門真人,修煉出內(nèi)力就是真人中期,內(nèi)力外放就是真人后期。
到了這一步以后,除了繼續(xù)修煉打熬身體以外,還得修煉境界。
入了境界就是天人境,也稱為天人合一,稱為水境山境心境。
過了真人以后就得感悟天地,這也是很多修道的人后期為什么都會進入名山大川修行。
又有這么一句話,看水是水,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還是水,看山還是山。
這就是感悟的境界。
看到了這里,鄭義的腦子里浮現(xiàn)了這么一首詩,相傳是陳摶老祖的好友回道人留下來的,里面是突破天人心境后回顧天人的感悟。
我自黃粱未熟時,已知靈山有仙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