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年前,金軍第一次圍攻汴京,徽宗嚇得魂飛魄散,匆忙傳位給太子,把一個爛攤子扔給了宋欽宗,自己則盤算著南逃,唯恐當了亡國之君。
當時朝野上下主張議和遷都者甚多,唯有李綱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反對遷都議和。
他以一介文臣之身,整飭軍備,修葺城防,鼓舞民氣,最終硬生生地逼退了金人,保住了東京。
可惜,如今金軍第二次兵臨城下之時,這位大宋的救星,卻早已被貶逐到了南方。
原因無他,只因他太過剛直,敢于犯上,得罪了太多的權(quán)貴。
那些主和之輩,趁機落井下石,將他排擠出京,棄如敝履。
崇禎心中清楚,歷史的悲劇,已經(jīng)近在眼前。
彼時的宋欽宗,正是聽信了這幫主和派的讒言,將李綱這等定海神針般的人物流放,最終才釀成了靖康之辱,宗社傾覆。
歷史已經(jīng)用血淋淋的教訓(xùn)證明了:沒他,真不行。
李綱不僅善于守城,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主戰(zhàn)派的精神領(lǐng)袖。
只要他能回來,必然能帶動更多的朝臣主張抗戰(zhàn),狠狠地壓制住那股投降的歪風(fēng)邪氣。
這等定國安邦的人才,必須立刻召回!
此時此刻,若再顧及什么皇帝的面子,不肯承認之前的錯誤,等到金人真的開始攻城,那便悔之晚矣!
“傳旨?!?/p>
崇禎轉(zhuǎn)過身,對著身后的御史筆吏,肅然下令:“八百里加急,召李綱即日還京!命他直赴樞密院聽用,不得有誤!”
身后的御史筆吏,不敢怠慢,應(yīng)聲而去。
從大明滅亡的慘痛教訓(xùn)中,崇禎悟出一樁鐵律:
亡國,未必始于敵強,實則亡于己弱;
兵敗,未必因兵寡,實則敗于紀綱渙散、人心離離。
昔年李自成起自陜西,席卷中原,明廷文武空存虛名,地方將帥陽奉陰違,朝廷束手,百姓無援,國勢如風(fēng)中殘燭。
身為天子,崇禎困于廟堂章奏之中,終致山河破碎、宮闕成灰。
他記得那一夜,紫禁城火光沖天,百官如喪家犬四散奔逃,宮人哀號哭嚎,殿宇焚毀。
自己孤身立于煤山之巔,萬念俱灰,縊死枝頭,成了后人史書中的亡國之君。
再睜眼,魂歸北宋東京。
若今生再蹈前轍,縱得天命再賜,亦無顏面對蒼生。
今日之東京,金軍再度壓境,一如昔年闖軍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