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東京危在旦夕,國祚懸于一線!城中百姓,饑寒交迫,餓殍遍野,其狀之慘,觸目驚心!將士疲憊不堪,糧草將罄,恐難維繼!”
李若水泣不成聲,其聲愈發(fā)悲切:“陛下,城外金兵攻勢不輟,晝夜不休,城墻已然千瘡百孔,隨時可能傾覆!臣等力勸陛下南遷,實乃為大宋宗廟社稷之萬年計,亦為億萬黎民蒼生之活路考量??!陛下若執(zhí)意固守,恐將重蹈覆轍,悔之晚矣!”
說完后,他徑直伏地,肩頭不住顫動,哭得是梨花帶雨,聲情并茂。
緊隨其后,數(shù)位官員亦是哭聲震天,陳述城中慘狀,反復(fù)強調(diào)南遷之要,議和之急。
或言國庫空虛,軍餉不濟;
或曰百姓離心離德,民心渙散;
更有甚者,連翰林學(xué)士這等清流,亦開口“保祖宗基業(yè),為大宋留下火種”云云。
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字字皆是“保命要緊”的潛臺詞。
殿內(nèi)哭聲、求情聲、磕頭聲不斷,整個大殿仿佛變成了巨大的哀悼場所。
許多官員甚至撕扯發(fā)髻,捶胸頓足,演技在線,將那份“忠心”與“悲痛”演繹得淋漓盡致。
他們輪番上陣,語氣之悲愴,情感之真摯,仿佛下一刻便要為國捐軀,只為勸動天子回心轉(zhuǎn)意。
這是他們精心策劃的“死諫”,目的是用道德和性命來強迫崇禎皇帝妥協(xié)。
然而,崇禎自始至終未發(fā)一言。
他只是看著這些跪在地上、流著眼淚的官員們,眼中沒有絲毫被感動,反而透露出一種看透一切的諷刺。
這等場面,崇禎見得多了,甚至可以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大明朝那會兒,動輒幾百上千人跪在宮外“死諫”,規(guī)模和“真誠度”,可比眼前這些小打小鬧要大得多。
這些人哭得再逼真,演得再深情,無非是為了保住他們自身的性命與家財,為了將大宋拖入議和的境地,從而給自己撈取好處罷了。
至于那所謂的“宗廟社稷”和“億萬百姓”,不過是他們用來包裝自己私欲的漂亮話。
殿中哭聲漸漸微弱,群臣皆屏息以待,期盼著天子的回應(yīng)。
良久,就在這死一般的沉寂中,崇禎終于動了。
他慢慢站起來,居高臨下地看著殿內(nèi)所有跪著的文官。
“你們嘴上說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卻只知道哭鬧,空談理論!”
崇禎冷冷道:“既然各位愛卿如此關(guān)心國家和百姓,那朕就給你們一個機會,一個真正為大宋盡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