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滿朝文武大臣都還在討論著大明未來的儲君會是朱允炆還是朱允熥的時候,老朱心里面已經默默地確定了大明未來皇帝的人選,不再猶豫,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的光明。
這個決定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是默默地觀察著,等待著合適的時機。
是的。儲君就是朱煐,大明未來的皇帝就是朱煐,這一點老朱已經認定了,就像是鐵板上釘釘一樣,不會再改變。
雖然朱煐自己還不知道這個事實,但老朱已經在暗中為他鋪路,為他掃清障礙。
而這次在暗地里推動宣傳朱煐的事情,就是老朱在給朱煐提前制造聲勢,為他將來做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樓,必須先打好地基一樣。老朱知道,要想讓朱煐順利繼位,就必須讓他在民間建立起足夠的威望。
。。。。。。。。
應天府,京城,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要是沒有他的默許,任何人都別想掀起任何的浪花。
沒有任何小動作能夠瞞得過老朱的耳目。。。。。。
那些無所不在的錦衣衛(wèi),他們時刻監(jiān)視著一切,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著整個京城。每一個官員、每一個商賈、每一個百姓的言行舉止,都在他們的監(jiān)視之下。
至于第二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原因與朱煐本人的經歷和表現(xiàn)密切相關,是他能夠成為傳奇人物的內在因素。
除了老朱在暗中的推動之外,朱煐的身世以及他進入朝廷之后的種種所作所為,本身就太具有話題性和傳奇色彩了,讓人忍不住想探究更多!就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
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他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他剛剛進入朝廷就直接和文武百官展開激烈的辯論,更是當面直接懟老朱,以至于剛入朝第一天就直接被打入了天牢,處境十分危險,差點就丟了性命,就像是走在懸崖邊上一樣。
這件事在當時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不是瘋了就是有什么天大的倚仗。
哦不,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他還沒有正式進入朝廷,畢竟那個時候朱煐剛剛參加殿試,還沒有被授予官職,只是一個考生而已,卻已經掀起了如此大的波瀾。
一個還沒有官職的考生敢在殿試上當面頂撞皇帝,這在大明開國以來還是頭一遭。
再就是朱煐的成長經歷,他出身于社會底層,完全靠著自學才能達到如今的成就,被封為侯爵,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卻做出了這樣讓人驚嘆的成績,讓所有知道他的人都為之咂舌,感到不可思議,覺得這簡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就像是一個奇跡一樣。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民一躍成為朝廷重臣,這種跨越太大了,讓人難以置信。
而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朱煐本身在民間百姓心中的地位了,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就像是隱藏在深處的暗流,雖然看不見,卻有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朱煐本人或許在民間沒有什么特別的地位,可是他的作品有啊,而且地位很高,深受百姓喜愛,就像是那些流傳千古的名著一樣,被人們口口相傳。
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
他小時候寫下的三國演義在說書人的口中可是養(yǎng)家糊口的寶貝家伙事兒,而寫出三國演義的朱煐,說書人簡直要把他供起來,日日上香那都不算過分的事情,對他十分敬重,就像是對待祖師爺一樣。
每個說書人在開講前都要先拜一拜朱煐的畫像,祈求今天能有個好收成。
綜合以上這幾個原因之下,朱煐在民間的聲望可以說是如日中天,非常高,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耀眼奪目。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無論是官員還是平民,提到朱煐都會豎起大拇指。
一個本身就充滿傳奇性的人物再度做出了傳奇性的事件,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從商賈手中賺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自然這樣的消息根本不需要怎么去宣傳,就會變成民間百姓茶余飯后最喜歡談論的話題,一聊起來就停不下來,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人們會添油加醋地講述這件事,使得故事變得越來越傳奇。
說書人就更不用說了,把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情改編成話本故事正是他們的專業(yè)特長,他們最擅長這個了,就像是廚師烹飪美食一樣,熟練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