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銀子既不能換來同僚的尊重,也不能贏得百姓的愛戴,反而會成為被人恥笑的把柄。貪來的錢財,花著也不踏實,夜里睡覺都不安穩(wěn)。
能夠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是大部分有理想有追求的官員們一生最大的追求,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他們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建功立業(yè),名留青史嗎?
誰不想像那些古圣先賢一樣,被后人世代傳頌?誰不想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功德碑上,受萬世景仰?這種誘惑,對讀書人來說是最大的。
而很顯然,在眼下的洪武朝時期,大部分的文官都還是這種有追求有理想的官員,還不是后來那種只知道混日子、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的家伙,他們還有著滿腔的熱血和抱負。他們還沒有被官場的陋習完全腐蝕。
他們讀書做官,為的是治國平天下,為的是實現(xiàn)年少時立下的志向。他們還記著圣賢書上講的道理,還記得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fā)。
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還沒有變得麻木不仁,還沒有被世俗的瑣事磨平棱角。他們還會為了一個政策爭論不休,還會為了百姓的疾苦而憂心。
他們還會為了一個理念爭得面紅耳赤,還會為了百姓的疾苦輾轉(zhuǎn)難眠,還會為了朝廷的大事廢寢忘食。這種熱情,是洪武朝官員特有的精神風貌。
黃子澄和齊泰作為文官集團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他們比其他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名聲和地位。他們身處權(quán)力中心,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后世評價。
他們身處權(quán)力中心,深知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史官記錄在冊,所以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力求在青史上留下美名。他們寫奏章時字斟句酌,議事時謹言慎行。
為什么他們?nèi)绱丝释@得從龍之功?為什么他們要拼了命地不斷往上爬?這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榮華富貴,更是為了那個能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機會。
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權(quán)勢地位,更是為了那個能夠名垂青史的機會。他們深知,只有站得足夠高,才能被歷史記住。平凡的小官,做得再好,也可能被歷史遺忘。
因為歷史往往只能記住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小人物很少能被歷史書記載下來。一個七品知縣,就算造福一方,也可能只在地方志上留下幾行字。
一個七品知縣做得再好,可能也只是在地方志上留下寥寥數(shù)語;而一個朝中重臣,哪怕只是做了一件事,也可能被大書特書,流傳千古。這就是現(xiàn)實,所以他們要往上爬。
黃子澄和齊泰兩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被后人所長久銘記,能夠在那厚重的史書上留下屬于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讓自己的名字永遠流傳下去。他們不想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
他們想要成為像房玄齡、杜如晦那樣的名臣,輔佐明君,開創(chuàng)盛世。他們想像那些唐朝名相一樣,輔佐君王成就偉業(yè),自己也因此名垂千古。
在原先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之中,兩個人確實也都做到了這一點,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記。只是那印記并非他們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奪目,反而帶著幾分悲劇色彩。
只是那印記并非他們最初期待的那般光彩奪目,反而帶著幾分悲劇色彩。他們的名字確實流傳下來了,但不是作為能臣賢相,而是作為失敗者被后人評說。
黃子澄和齊泰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之中,在朱元璋老皇帝駕崩之后,成為了朱允炆登基之后最為倚重的心腹大臣,他們的地位一下子變得非常重要。從普通的翰林官一躍成為皇帝最信任的顧問。
從普通的朝臣一躍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這種轉(zhuǎn)變讓他們既興奮又忐忑。他們手握大權(quán),卻也肩負著巨大的責任。
由于有著師生這一層特殊關(guān)系的羈絆存在,在原本的歷史之中,朱允炆剛剛登上帝位就立刻重用了黃子澄,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削藩過程過于急躁,以至于最終引發(fā)了奉天靖難之役,整個局勢都變得不可收拾。一步錯,步步錯。
原本可以穩(wěn)妥推進的事情,因為太過心急而釀成大禍。若能循序漸進,或許結(jié)局會大不相同。
為什么會如此著急呢?這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新帝登基,根基未穩(wěn),急于樹立威信,證明自己。
這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新帝登基,朝局未穩(wěn),年輕氣盛的皇帝和同樣急于證明自己的大臣們,都希望能盡快做出成績來鞏固地位。他們太想證明自己了,反而失了分寸。
新帝登基,朝局未穩(wěn),年輕氣盛的皇帝和同樣急于證明自己的大臣們,都希望能盡快做出成績來鞏固地位。這種迫切的心情讓他們失去了應(yīng)有的謹慎。他們忘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這種迫切的心情讓他們失去了應(yīng)有的謹慎。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原因很簡單,因為無論是黃子澄還是朱允炆本人,都迫切地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他們太想盡快做出成績了。新朝初立,百廢待興,他們都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鮮明的印記。他們想向天下人證明,這個新朝廷是有能力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心態(tài)變得迫切,很多具體操作就難免會變了形走了樣,事情的發(fā)展就會偏離原本的軌道。本該循序漸進的事情,被他們變成了急于求成;本該懷柔安撫的策略,被他們變成了強硬逼迫。手段過于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
本該循序漸進的事情,被他們變成了急于求成;本該懷柔安撫的策略,被他們變成了強硬逼迫。他們對藩王步步緊逼,不留余地,最終逼得燕王起兵反抗。
削藩過程過于急躁以至于最終逼反了燕王朱棣,直接顛覆了整個建文一朝,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四年的內(nèi)戰(zhàn),讓大明江山元氣大傷。
原本可以平穩(wěn)過渡的權(quán)力更迭,因為策略失當而演變成了一場持續(xù)數(shù)年的內(nèi)戰(zhàn),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城池毀于戰(zhàn)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