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紅包里是一封信,字跡工整:“我在外地打工,聽說家里蔬菜不愁賣了,準備回去和父母一起種地。謝謝你讓我看到了農業(yè)的希望……”
拾穗兒的手在顫抖,眼淚模糊了視線。她繼續(xù)拆著紅包——
有孩子用拼音寫的感謝信,有老人親手做的書簽,有村民全家福的照片……
最后一個紅包是趙大嬸的。里面是一張存折——上面是她這兩個月賣醬的收入,足足有兩萬多元。存折夾著一張紙條:“這錢你拿去當學費,以后大嬸供你上學!”
拾穗兒的眼淚終于決堤。她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
那些日夜奔波的辛苦,那些被質疑的委屈,那些熬夜加班的疲憊,在這一刻都化為了滾燙的淚水。
“丫頭……”
王大叔扶起她,自己的眼圈也紅了,“你幫我們解決的,不只是蔬菜銷路的問題啊。你讓年輕人看到了務農的希望,讓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讓孩子們知道了讀書的意義……”
拾穗兒擦干眼淚,看著面前這一張張樸實的臉。
夕陽給他們每個人都鍍上了一層金邊,那些臉上的皺紋在光影中顯得格外深邃。
她突然明白了爺爺為什么一輩子都不愿離開那片戈壁灘。
土地給予人的,不僅是收成,更是一種扎根于生命深處的力量。
回程的大巴車上,拾穗兒抱著那罐醬,像抱著什么稀世珍寶。
車窗外的田野在暮色中連綿起伏,遠方的城市華燈初上。
她打開手機,看到“暖心農場”的訂單數(shù)還在不斷上漲。
不只是這個村子,周邊好幾個村莊都加入了他們的平臺。
那一刻,她忽然想起很小的時候,奶奶阿古拉帶她到幾十公里外別人收割完的谷地里撿谷穗。
夕陽把田野染成金黃,奶奶彎著腰,一邊拾穗一邊輕聲說:“穗兒啊,你看這些谷穗,單看都很小,但拾得多了,就能攢成一碗飯?!?/p>
那時她還不懂這句話的分量,只覺得彎腰很累,谷穗扎手。
當大巴車駛過燈火璀璨的跨江大橋,她輕輕打開那罐醬,舀了一小勺放進嘴里時,忽然全明白了——真甜啊,甜得讓人眼眶發(fā)熱。
這不僅是的甜,更是汗水的甜、堅持的甜、千百個微小善意匯聚成的甜。
就像奶奶當年一顆顆拾起的谷穗,如今她也在“拾穗”——把那些散落在角落的美好、被忽略的溫暖、差點被遺忘的夢想,一穗一穗地拾起。
她輕輕合上醬的罐子,掌心留存著溫暖的余溫。
這份甜,不僅屬于她,更屬于戈壁上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屬于奶奶阿古拉傳承下來的那雙永不放棄的眼睛。
她望向窗外遼闊的夜色,心中涌起一股溫柔的堅定——她要繼續(xù)拾穗,但不再是一個人。
在這片廣袤而深沉的土地上,她要讓“拾穗兒”成為一種精神,一種看見微光、珍視汗水的信念。
她要將這份情懷傳遞給像她一樣曾感到迷茫的年輕人,帶領他們一起,俯下身去,將那些被風沙半掩的智慧、被匆忙時代忽略的堅韌、以及像隔壁徒弟那樣樸拙卻閃光的心愿,一穗一穗地拾起。
她不能讓任何一份真誠的期待落空,不能讓任何一個熾熱的夢想僅存于志向。她要讓它們都見到陽光,在現(xiàn)實的土壤里,扎根、生長,最終開出屬于自己的花,結出甜美的果。這份傳承,才是對奶奶、對戈壁、對所有頑強生命最深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