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奏請開設國子監(jiān)預科疏》
蘇澤遞給羅萬化的,是自己為了國子監(jiān)預科所寫的教綱。
蘇澤找到的路,也還是“義利之辯”。
看了開頭,羅萬化皺眉說道:
“這不是《新樂府報》上的觀點嗎?”
羅萬化記得這是《新樂府報》上刊登過的文章,辨析“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話。
《新樂府報》解這句話,是說君子是指‘勞心者’,也就是食肉者。與此相對,小人就是‘勞力者’,也就是平民和奴隸。
要對士人提出道德要求,讓他們遵守,對于普通百姓則要拿出實際好處,引導他們活下去。
對百姓要利在義先,先要用利來引導他們走上正途,然后再對他們提出義的要求。
當時這篇文章還引起了京師的討論,但是辨析過程還算是嚴謹精妙,也引起了不少讀書人的贊同。
蘇子霖也贊同這么解嗎?
羅萬化繼續(xù)看下去。
在確定了這個前提后,蘇澤開始解“中庸”。
蘇澤提出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利和義這兩件事上權衡后的結果。
文章中認為,“義”和“利”這兩樣東西,都是普遍存在于萬事萬物中的。
而“君子”和“小人”,又是處于變化中的。
完全的“君子”是不存在的,君子是讀書人的理想狀態(tài),也就是陽明心學中的“圣賢”。
所以讀書人中,也存在飽讀圣賢書的敗類,就算是歷史很多做出功勞的讀書人,他們在私德上也會有虧損的地方。
“小人”是普通黔首,但是也不代表普通百姓就沒有忠義的時候,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的百姓數(shù)不勝數(shù)。
所以蘇澤也指出,所謂“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對的,并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
一個“君子”也可能會有“小人”的過錯,而一個“小人”也又會有讓君子汗顏的“義”的時刻。
然后蘇澤就繼續(xù)論述,“君子”,也就是一件事物中道德的成分,“小人”就是一件事物中利益的成分。
在分析事情的時候,必須要兩者結合。
不能只進行道德批判,卻不考慮利益的問題。
也不能只從利益出發(fā),不考慮道德的問題。
必須要從兩個方面都進行論證,才能達到所謂的“中庸”之道。
道德和利益,就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是普遍存在的,有時候是相互對立,有時候又是相互補充的。
所以在遇到問題,首先要分析主要的問題所在,先解決主要的矛盾。
看完之后,羅萬化就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