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皇糧,朱以海派人去收,不需要他們自己交糧運輸,也不再額外收什么損耗。
之前有人提議重征三餉,朱以海拒絕了。
明末的三餉,一加再加,遼餉每畝一分二厘銀,后又征練餉,每畝加一分,還有剿餉,三餉征罷不定,對百姓負擔極重。
按明末的糧價算,這每畝幾分銀的餉,其實也有十來斤糧了。
最重要的是,三餉設計的是按畝加派,但實際上最后士紳官僚地主們,占地最多,卻把自己該交的那份轉移到百姓頭上,于是百姓實際交的就不是那十來斤,甚至官吏還趁機層層盤剝壓榨,導致無數(shù)百姓破產逃亡,農民大起義也就開始了。
朱以?,F(xiàn)在弄個皇糧專門征宗室的稅賦,按畝征收,本質上跟三餉加派也差不多,只是換個名頭,但因為征收有特定對象,所以又顯得很特殊。
只要是還在大明統(tǒng)治區(qū)內的宗藩名下的土地,都要先收一半,然后每畝征一斗二升,管你是親王還是中尉。
“從本監(jiān)國名下的田莊開始清量登記并征收,名下田產一半入內府。剩下一半每畝征一斗二升,就是入內府的這些田,也要每畝征一斗二升?!?/p>
朱以海的話一次又一次的震驚著徐石麒。
這都沒收土地到自己頭上,征糧到自己頭上了,魯王這么狠?
“如果大明朝都亡了,大明朱家的這些皇族,又豈還能存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所以這個時候連這些都想不明白,那也不配再姓朱。誰若是要反對,那孤也不介意將他們開除出皇家族譜,他們想姓什么姓什么去,但要把朝廷給他們的爵位、田地、財產等都收回。”
徐石麒不知道該怎么接話了。
覺得步子有些大,但大明都到這份上了,監(jiān)國說的也有道理。
大明若是都沒了,你還能在大清繼續(xù)當王爺不成?
再一個,這個皇糧也只是征對宗藩,并沒有涉及到其它士紳百姓們,牽扯沒那么廣,反對的應當不多。
“我大明傳承近三百載,宗室諸國代代傳承,如今也是數(shù)十萬人口,爵位世襲,導致負擔太大了。我覺得應當改一下,爵位不再是世襲罔替,而是除太祖所欽封諸親王可世襲相替外,其余親王及以下爵,當世降一等?!?/p>
“親王降至鎮(zhèn)國將軍不再降,郡王降至輔國將軍不再降。”
“其余降至奉國中尉后,再降就授散勛十二等,散勛十二等后再降,就為世襲武職五等?!?/p>
勛官十二等,左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然后到云騎尉、武騎尉。
一路降到武騎尉最低后,再降則授世襲武職五等,從指揮使到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再千戶、百戶。
這一路下來,八級世爵、十二級世勛、五級世職,總共二十五級,傳二十五代,這都得五六百年了,大明肯定也早沒了。
但是與原來八級爵世襲罔替,最低到奉國中尉不再降的最大區(qū)別是,是要把龐大的宗室人口的整個爵位降低,或者說是把負擔降低。
如一個親王年祿一萬石,但一個奉國中尉才二百石,相差八級,但俸祿相差五十倍。如果代降,那就是幾何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