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
紹天八年,夏。
江孜。
紅色的宮堡如今成了明軍衛(wèi)藏營駐地,衛(wèi)藏將軍王朝先親自從喇薩移駐江孜。
明軍接防后,雇傭人手在山坡用大石塊砌筑起一圈高三丈,寬約一丈五的圍墻。
白色的圍墻一直延伸到了白居寺的后山,并沿墻及前崖修筑了許多炮臺,架上了城防火炮。
赭色的宗山上,堡壘居高守險,俯視山下。
不久前的山下戰(zhàn)場,如今也修起了土墻,建了不少房屋,成了新的集鎮(zhèn),不少漢商隨著衛(wèi)藏營來到這里開鋪建倉,收購江孜土產(chǎn),也成為直通錫金、不丹、孟加拉等地的重要商路中轉(zhuǎn)站。
鹽茶絲綢瓷器各式中原商貨通過馬幫源源而下,從四川經(jīng)康定西來的漢商漢貨,也有從西寧經(jīng)河湟谷地出日月山而南下的漢商漢貨,甚至有從河西走廊經(jīng)扁都口越祁連山南下青藏的,這些絲貨匯聚喇薩再至江孜,有的繼續(xù)西往日喀則、阿里,前往葉爾羌、喀什,有的則南下江孜去往不丹等。
山頂式的古堡,加上守城大炮,讓江孜堡里的五百衛(wèi)藏營也顯得威嚴無比。
古堡上飄揚的日月旗,紅色堡頂白色圍墻垂下的野牦牛軍旗,都讓這座矗立在年楚河平原中央的城堡,是那么的孤傲威嚴。
山下的土城正在越發(fā)的熱鬧起來。
這里的貨物齊全且物美價廉,許多周邊部族哪見識過自鳴鐘千里鏡等那些新奇玩意,高檔的絲綢瓷器,青鹽團茶,甚至是各種金銀飾品等都讓他們迷住了眼。
趕著成群的牛羊過來交易。
甚至有的貴族直接把莊園里的農(nóng)奴趕來賣的。
奴隸在江孜土城很受歡迎,衛(wèi)藏營移駐江孜,也開始從內(nèi)地招來家卷屯田,在年楚河平原上,軍屬家卷們分到了田地,都是江孜堡下年楚河邊的良田,這些都是由班單、達延汗、吉雪巴、白居寺等寺廟僧侶、貴族首領們捐贈給衛(wèi)藏營的。
衛(wèi)藏營的禁軍,大多是來自隴南、川西、河湟一帶的移民,對高原地理氣候算是相對適應一些的,他們的家卷遷移過來,分了田地,而且還分的很多,卻缺少勞力。
這邊的奴隸比較便宜,因此衛(wèi)藏營的軍屬們都開始購買奴隸,在衛(wèi)藏役使奴隸很普遍尋常,普遍實行的莊園制,莊園里大多是農(nóng)奴。
因為衛(wèi)藏營分田多,勞力需求大,購買奴隸欲望強,且出手大方,使的周邊的貴族領主,甚至是一些商人,都開始往這邊販賣,甚至有的人跑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那些小國卻販賣,甚至是捕奴來賣。
達延汗騎馬進城,看著這座新興的城鎮(zhèn),眼里有些羨慕。
堡下的城鎮(zhèn)雖是座新建的土城,卻也依然還有士兵把守城門,只不過守城的不是那五百衛(wèi)藏營,而是年楚鎮(zhèn)的民兵。由衛(wèi)藏營士兵的余丁子弟們?yōu)橹鹘M成,他們也配有火銃等,輪流當值訓練等。
看著江孜明軍的民兵裝備,都比自家的強,達延汗不妒忌羨慕是不可能的,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舔傷口,雖然有皇帝的維護,讓他勉強有了喘息之機,可以保住后藏一隅之地。
可父親的和碩特汗國,自己卻失去了回疆、阿里、青海、康區(qū)和前藏,和碩特部落,更是只剩下了幾千帳直屬。
現(xiàn)在手里僅剩下三千和碩特騎兵,名義上是后藏之主,但底下那些大寺、軍類似,屬于汗廷管轄的常備軍,不是寺院和貴族們的私兵。
為了能夠讓這支軍隊有些戰(zhàn)斗力且能聽從自己掌控,他向朝廷請求購買軍械,買火槍火炮,大明對此要求表示可以考慮,但建議他們再聘請一些明軍教官負責教練訓導武器裝備的使用,以及新戰(zhàn)術(shù)等,甚至還建議他們請一些明軍官去做參謀。
這就是彷在北庭安西等地原先在吐魯番汗國、準噶爾汗國、杜爾伯特汗國等建立靜塞軍、瀚海軍、鎮(zhèn)西軍等的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