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境況之下,楊廣要巡幸諸省。
半晌,太史令庾質(zhì)站了出來,“啟奏陛下,近幾年來,連年征戰(zhàn)高句麗,天下庶民已然疲敝已極。而今,民亂四起,陛下當安撫關(guān)內(nèi)百姓。唯有百姓安心農(nóng)桑之事,如此年,休養(yǎng)生息,而后再論其他!也唯有如此,天下亂民之事才可解!彼時,再巡幸諸省,方才合適?!?/p>
楊廣憤然而起,拂袖而去。
太史令庾質(zhì)滿臉悲切:“陛下——”
他的君王未曾為他停留,當真走了。旨意已下,巡幸諸省,不等過了除夕再出發(fā),他先要動身去東都大興。
百官跟隨,隊伍綿延百里不止。然則,太史令庾質(zhì)不在其列,此人自稱病了,不能跟隨。
楊廣冷笑,什么理由都沒有,下旨將庾質(zhì)下了大牢。
四爺:“……”此人不久之后就死在了大牢里了。
可此人是而今難得的對君王說了真話,勸諫了善言的臣子。四爺嘆息一聲,轉(zhuǎn)身去求見了楊廣:“……陛下,無罪而羈押言官,平白惹人非議!陛下雖不懼人言,但終究是積毀銷骨。況且,再臣看來,留在牢里廢餐飯,倒不如人盡其用!您巡游諸省,可請此人去遼東城代為傳召。試一試林桐,看她是否奉詔。
而今,林桐之名已然名動天下。世人皆褒此人乃國之英雄,為人所欽佩。庾質(zhì)素有直名,若是此人去宣召,林桐不從,豈不正說明林桐心有私念,狼子野心。言行不一者,何敢稱君子?”
楊廣:“……”他看了李三郎一眼,問說:“此等天氣,送他千里跋涉?”此比在牢里更好?
四爺:“……”可在牢里,他死定了!此去遼東,無人戕害,他倒是能活。他就說:“臣只知,此一舉兩得,您未擔惡名,又試探了林桐……”
言下之意:其他的與臣何干?
楊廣又是朗然一笑,著人去辦事,另外下旨,給李家三郎配備最好的車架,得賜同享御膳尊榮,又賞賜炭火、御寒衣物無數(shù)。
宇文述不由側(cè)目:李淵隨分從事,倒也不到諂君媚上的份上。可他教養(yǎng)的兒子,長子沉穩(wěn),次子豪爽,皆世人所愛之性。怎么這
隋唐風云(30)三更
故事嘛,
某朝某代某時某地。原版的時間線太靠后,但確實是以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矛盾為背景的,這背景套在當下大差不差。不也是草原游牧民族與中原民族之間的斗爭么?
改一改就能用了!
天寒地凍無所事事,便是訓練也做不成,
出門真能凍傷的程度。那么,
守著火堆,咱們開講。
將士們從焦躁不安,
變的興奮,
變的神采奕奕。
庾質(zhì)一路趕來的時候,被周法尚接待的,
堅持要第一時間來見桐桐,
那就帶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