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的明悟
1760、觀世音的明悟
白澤如此,周天星斗大陣之內,其他準圣何嘗不是這般?
那觀世音,如今在青龍劉浩眼中,已然和洪荒天地之中那到來之前的觀音菩薩完全不同。
有時候誰都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獨立才是最大的放手,也是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模式。
在洪荒天地之中,觀世音看似靈山佛門有數(shù)的巨頭,可實際上知道的都知道,那時候的觀世音所作出的任何一個決定,有多少是來自她本身?
她行走在天地之間,又有多少是她自己想要的行動?
她和被靈山佛門安排到地府冥土的地藏王菩薩,又有多少區(qū)別?
他們都是四大菩薩,或者六大菩薩之一。
但他們也都是被靈山‘分封者’,得到這個尊位,就意味著必須承擔這個責任。
在洪荒,觀世音是大慈大悲菩薩。
這個‘大慈大悲’何嘗不是靈山佛門強加給她的?
這和一個現(xiàn)代集團公司給某個人安排諸如‘后勤經(jīng)理’又有什么區(qū)別?
哪怕這個人在高層看來,有著很大的后勤管理天賦,但被安排就是被安排,和這個人內心是否感興趣根本就是兩碼事。
這樣的‘強制’安排,換來的,也更多的都是機械式的‘工作’而已。
從這一點來看,觀世音在洪荒之時,走的和朝九晚五上班族又有何不同?
或許在觀世音眼中,那不過是一份工作,上頭給她安排了線路,規(guī)劃好的方方面面的職責。
在這個線路和職責之中,哪怕完全給予了自由度,也依舊脫離不了那是一份工作的本質。
人往往就是這樣,主動和被動之間的區(qū)別,有著天差地別的鴻溝。
就好比觀世音,在洪荒之時,一開始,她或許是高高興興的上任,好歹得到了‘賞賜’,一上來就是經(jīng)理級別。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觀世音內心難道就沒有懷疑過自己?
她會不會想著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大慈大悲’?
自己的‘大慈大悲’,到底是因為崗位讓自己不得不走上這條道路,還是因為自己本來就有著這方面的特性?
可不要以為區(qū)區(qū)一個疑惑沒有什么大不了。
在修行界,這種疑惑,有時候才是致命的,也是一個修士內心最大的弱點,一旦出現(xiàn),有時候就會讓你在某一個境界之中永久的停留,永遠也無法掙脫。
這何嘗不是佛門最大的可悲之處。
他們迫不及待的給予自己人貼上標簽,分封無數(shù)尊位,可就是這些尊位,到最后往往都成為了最大的桎梏,擺脫者寥寥無幾。
那洪荒地藏王菩薩不就是最大的典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