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魚塘的事情以后,姜玄就開始挖黏土,制造陶器。
這天,他拿了一個藤筐和骨耜,走到小溪邊。
他先用骨耜把表層雜質(zhì)較多的泥土鏟去,露出下面灰白色的細膩黏土。
他挖了一整筐黏土,然后把這些黏土帶到小溪旁邊的一塊平地上,又找來一塊比較平整的石板,把一團黏土放在上面不斷的摔打,揉搓。
“啪啪啪……”
黏土具有黏性,就好像面團一樣,越拍打越黏,表面也越光滑。
隨后,姜玄用一根竹片,把拍打好的黏土切開,搓成一根根的泥條,又徒手捏了一個圓餅狀的陶罐底座。
接著,他開始制作陶坯。
他先在底座上沾了一些水,開始把這些泥條與底座粘連在一起,再一條接一條往上疊加,捏成陶罐的形狀。
沒過多久,一個直徑約二十多厘米,高約三十多厘米的陶罐粗坯就成型了。
粗坯成型之后,姜玄在表面撒了一點水,輕輕的把它搓得更圓潤。
最后,他做了一個匹配陶罐的蓋子,蓋子上還捏了一個提手。
赤芍一直在旁邊看著,當姜玄做好蓋子之后,她好奇的問道:“這么就可以燒成陶罐了嗎?”
其實她很想說,這也太容易了吧?但是沒說出口。
鉤藤、石鰍和南星也看著姜玄,因為制做陶罐的過程太簡單,給人一種我上也行的感覺。
姜玄道:“這只是初步成型,之后需要在陰涼的地方放置七八天的時間,讓它自然陰干,然后還要建一座土窯,把陰干的陶坯放進土窯里燒上一整天,冷卻之后,沒有燒裂的,才算是真正的陶器?!?/p>
赤芍和三個少年聽得不明覺厲,“陰干”、“土窯”、“冷卻”這些詞,他們都聽不懂。
剛才還覺得我上我也行的三個少年,立刻收起了輕視的心態(tài)。
赤芍倒沒有意外,如果陶器那么容易做,以前鹿部落的陶器就不會那么稀少了。
實際上,赤芍并不知道,鹿部落,包括很多其它部落,之所以覺得陶器珍貴,是因為他們制造陶器的土是隨機的,并沒有專門去找陶土,也沒有經(jīng)過陰干這一道程序。
他們更沒有建造專門的土窯,燒制陶器時的溫度、時間這些,都沒有一個準則,只能靠自己摸索,這樣一來,燒制出來的陶器成品率極低,自然也就顯得珍貴了。
反觀姜玄,他前世留下的記憶,是無數(shù)代的人不斷改良、記錄的智慧結(jié)晶,按這樣的方法制造陶器,成功率自然高得多。
最終,姜玄制作了兩個厚重的陶罐粗坯、兩個陶盆粗坯、以及十個陶碗粗坯,并將它們?nèi)糠胚M竹屋的角落里陰干。
之所以放竹屋里,是因為陰干的時候最好不見風,也不能有強光,等它自然散發(fā)水分,自然干燥,這樣陶坯不容易變形。
這一步很重要,如果陶坯不夠干燥,燒制的時候,蘊含在陶泥里的水汽就會發(fā)生膨脹,導(dǎo)致陶器破裂。
弄好這些陶坯時,已經(jīng)是大半天過去了。
赤芍和三個少年在旁邊看了一會,就去狩獵、捕魚和挖掘植物塊莖去了,冬季將近,儲存食物更重要。
姜玄吃了一點魚肉,又烤了兩塊黃精來吃。
黃精也是部落人使用的草藥之一,在南荒的山脈之中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