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醫(yī)提筆的手懸在宣紙上,筆尖墨汁因停頓太久,在紙上暈開一小團淺黑。
他眉頭緊鎖,先前擬的方子,柴胡三錢、黃芩二錢,是按尋常風寒高熱的劑量來的,可蕭爍這身子,連一錢黃芩的苦寒都未必受得住。
陳太醫(yī)輕嘆了口氣,換了張宣紙,重新沾墨寫藥方,每一味藥材的劑量都反復斟酌,最終擬出一方:柴胡一錢半,較先前三錢之量減半,取其輕疏少陽邪熱之效,又減其苦寒之性,免傷蕭爍本就虛弱的脾胃。
黃芩僅用八分,較原方二錢大幅縮減,只借其清上焦肺熱之力,與柴胡相佐共除表里邪熱,卻不致因苦寒過甚加重體內虛損。
生地黃一錢仍予保留,取其滋陰之能,針對蕭爍高熱耗損津液所致的唇裂膚燥,以滋陰制邪熱,且其性微溫,與柴、芩二藥的寒涼無沖。
麥冬一錢續(xù)配生地黃,既增滋陰潤燥之功,緩解口干與喉間氣機滯澀,又能清心除煩,暗合蕭爍苦讀耗神的隱因。
新增黃芪二錢,此乃補氣要藥,正對蕭爍浮而無力之脈,補中益氣以固表,既助機體抗邪防風寒再侵,又能托舉正氣阻邪熱反撲。
黨參一錢半緊隨黃芪之后,性平味甘不燥不寒,與黃芪相協(xié)強化補中益氣之效,補脾胃以生血,解其氣血虧虛之本。
更添炙甘草五分,調和諸藥偏性,緩柴、芩之寒涼,兼補脾胃之氣。
最后以生姜兩片為引,助柴胡發(fā)散表邪且溫胃和中。
大棗一枚擘開同煎,與生姜相伍健脾益氣、調和營衛(wèi),促藥物吸收又補津液。
方成,陳太醫(yī)再看一遍,確認每味藥材劑量皆貼合蕭爍“虛不受補又抗不住邪”之癥,寒溫相濟,攻補兼施,才將藥方遞與藥僮,叮囑道:“依此方抓藥,文火慢煎,先煎柴胡、生姜一刻鐘,再入其余諸藥續(xù)煎至一碗半濾出;二煎加水兩碗煎至半碗,兩次藥汁混勻,分兩次溫服,間隔一個時辰?!?/p>
余少云不放心地問道:“陳大人,按此方煎服,爍兒的高熱能就能退下去嗎?方才高熱反復得那樣急,本宮實在怕了、怕他這身子禁不起再折騰,若服藥后仍有反復,或是……或是還有抽搐的跡象,可該如何是好?”
“娘娘放心。”陳太醫(yī)躬身回話,語氣比先前堅定了些,“此方藥性平和,臣已盡量避開苦寒之藥,殿下服下后,應能緩緩退熱,且不易再反復。只是殿下底子太虛,退熱后還需用八珍湯之類的方劑慢慢調理,切不可再勞累,否則恐難根治。”
“本宮知道了!”余少云立刻點頭,轉頭對吟芳道,“快,拿著方子去太醫(yī)院抓藥,讓他們用最好的藥材,煎藥時務必盯著,按陳大人說的法子來,半分都不能錯!”
“是,娘娘!”吟芳接過藥方,小心翼翼地折好揣進袖中,快步出殿而去。
陳太醫(yī)又上前探了探蕭爍的脈象,眉頭微蹙:“娘娘,殿下此刻脈象雖仍虛浮,但比先前穩(wěn)了些。等藥煎好喂下,約莫一個時辰后,高熱應能漸退。臣就在殿外候著,每刻鐘進來診一次脈,有任何變化,立刻向娘娘稟報?!?/p>
余少云望著床榻上呼吸急促的蕭爍,眼眶又紅了,卻還是強忍著淚水點頭:“有勞陳大人了。只要能治好爍兒,本宮定會上奏陛下,為大人請功。”
“為殿下診病是臣的本分,不敢求功。”陳太醫(yī)躬身行了一禮,緩緩退到殿外,心里卻仍提著。
這方子雖穩(wěn)妥,可能不能撐過這一關,終究還要看殿下自身的元氣能不能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