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公一直盯著墨珣,此時見他回頭,便干脆扭頭就走。墨珣見狀,心中情緒瞬間褪去,只余下一陣無奈。待進了大門,那便由不得他再隨意回頭、東張西望了。
第三場只考策論,考題就有些五花八門了:江潮溢漫至積水為患當如何處理;若兵伐屢動,土木不息,如何不奪農時;赦宥之恩,恐惠及不軌之輩;田獵利與弊,緣何諸公好田獵以成風……
這個水患吧,因為題干給出的信息太少,因此中間囊括的東西就太多,當真要寫起來,那還真能寫出一本書來。墨珣想了想,這題也就只能自行做個設定,假定出各種不同程度的水患與積水情況了。
三天時間考五道題,每題需得面面俱到,所以一拿到考題就馬上動手的考生幾乎是沒有的??v使有草稿紙,但也很少有考生會隨意在上頭涂畫。
墨珣尋思著,這道水患題大概就是這第三場考試的重點了,便在上頭多花了些時間,將自己能考慮到的點都盡量標出來。針對不同程度的水患,處理方案自是不同的。墨珣將積水程度分為三種,即輕,中,重。從時間上來看,解決方法就有攔,排,泄。排洪、泄洪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方法:引水入湖,引湖入江,引江入海等等。攔洪則有度地置閘,筑沙洲圩、瀕江堤岸2。
題目又沒有說明需要考慮經費,墨珣自然是以最優(yōu)方案來解決,他甚至連定期修復和日常維護都一并寫了進去。
待他仔細檢查,并無錯漏之后,方才將答案謄抄到卷子上。
因為第一題是大題,墨珣耗費了不少的時間,等做到了第二題——“如果要打仗,怎么才能不耽誤農時”,腦子里立刻就浮現(xiàn)出了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中一句“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3”。
就墨珣看來,自然是不打仗最不耽誤農時,但顯然這個答案并不合適。
發(fā)動戰(zhàn)爭必定要征收青壯年,而這些人也正是農耕的主要勞動力。稅收是國家主要的財政來源,而國家的建設基本都是靠百姓服兵役、勞役。如果真要打仗,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輕徭薄賦。
農耕的基礎就是田地,既然戰(zhàn)爭需要百姓出力,那么國家在興修水利、灌溉農田這點上就該做好。
在軍事上,可以試著農兵分離。在服兵役的基礎上,征收專門的士兵對應戰(zhàn)時所需。
說來說去還是錢。
有錢就想著對外擴張;沒錢的就光腳不怕穿鞋的,左不過是個死,要么餓死要么戰(zhàn)死。
策論題不怕天馬行空,就怕不能自圓其說。只要能答到把閱卷者一并繞進去,或者讓對方覺得有點可辯,那基本就成了!
“有點可辯”與那種“無稽之談”不同:有的卷子拿到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掰扯,那這張卷子只會被放置到一邊。若能讓閱卷者有耳目一新之感,那這評分可就不低了。
第三題就……簡直像是附贈的了,墨珣簡直難以相信這樣一道題竟然會出現(xiàn)在會試的考場上。盡管覺得這道題的出現(xiàn)匪夷所思,墨珣還是得遵循答題規(guī)則:論點需明確,就事論事,精簡結構,開門見山。
“夫養(yǎng)稂莠者傷禾稼,惠奸軌者賊良民”,開篇先點出:赦令頒布的時候,若是把壞人都放出來,會造成怎樣的不良影響。
緊接著舉例說明:諸葛亮治理蜀地數(shù)十年不曾頒布赦令,而蜀地大化。梁武帝在位期間,一歲再赦,終至國破家亡4。
最后點名刑罰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化,而若是頒布赦令,最后便“將恐愚人常冀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過”5寫了進去。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頒布赦令,只會讓犯了罪的人有僥幸心理。犯罪的成本太低,罪犯心中往往會有一種“反正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了”、“我犯的那也不叫什么事兒”……如此一來,“刑罰”的真正目的就達不到了。
至于“田獵”,自殷商起就已經不再只是生產手段,而是一種軍事項目。
墨珣參加過宣和帝的圍獵,也知道圍獵的具體流程——閱兵正是占了首要。而且,越國公當時因為擔心他會犯錯,曾耳提面命地告誡過他。除了講圍獵基本流程和規(guī)則外,還將圍獵的一些作用都一并告知。
《司馬法·仁本》中寫的“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zhàn)也”,就很貼近墨珣現(xiàn)在的情況。
“春蒐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谷,秋獮冬狩,所害誠多?!倍良s《均圣論》更是直接就點出了圍獵對于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其實歸根究底,還是為了“以示武于天下”,“借田獵以講武”。閱兵、軍事訓練、戰(zhàn)列隊形排布……這些才是重點。
墨珣心想:就算宣和帝本身拿圍獵一事作消遣,那他也肯定不能把這個寫到卷子上的。
……
待墨珣將所有的答案都謄抄完畢并晾干之后,便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將卷子按順序疊放起來,以方便副考官糊名彌封。
第三場考試考到死記硬背的地方看似不多,實則不然。策論雖是以問題書之于策,但在提出自己觀點的同時,也需要有強有力的依據(j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若是能引用先賢的話那是最好的,但若是沒有,就需要有史可考了。否則碰上了持有不同意見或是完全不同流派的閱卷官,那就只能等三年后再來了。
待到副考官將墨珣的考卷收走了之后,他此時才放松下來。因為做的是策論,墨珣擔心時間上來不及,所以一直緊趕慢趕,整個人處于一種十分緊迫的氛圍之中。而交卷了之后,他便也不再去想考題和他自己的答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