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本來就不怎么管事,于他們而言,無論最后是誰當(dāng)上了皇帝,反正都是他們大周的正統(tǒng)。但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宣和帝已下旨命皇子們就藩,那京里剩下的就是一些宗親了……壞了規(guī)矩就算了,這么做根本就是橫生枝節(jié)。
就算宣和帝已經(jīng)寫了傳位詔書又如何?到時候只要有人能夠搶下先機(jī),到時候再矯詔一番,后來者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你說你是來清君側(cè)的,那我還說你謀朝篡位呢!
京里的宗室子弟也都是皇家的血脈,宣和帝這么做,反而讓許多人都坐不住了。倒不是真惦記上這個皇位,而是擔(dān)心宣和帝接下來心情不好,會拿宗室出氣。
親生兒子尚且都會引起他的忌憚,更遑論是宗室了。
宗室那邊眼看著平靜的局面就要被宣和帝打破了,這就一合計,趕忙請了老皇叔——軒王進(jìn)宮來勸。
反正宗室該說的話也說了,該勸的,他們也都勸了,宣和帝肯不肯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軒王還不是宣和帝的皇叔,是景和帝的兄弟,大行皇帝的皇叔。
所以,在輩分上,老軒王就高了。
再加上,這個老皇叔很拎得清,從來不插手朝廷政事,就在府里養(yǎng)養(yǎng)花、溜溜鳥,傷天害理的事也不干……這樣一來,無論是大行皇帝還是宣和帝,都不會隨意虧待他。
由他來從中說項,可能宣和帝還會聽進(jìn)去一些。
這個老皇叔本來是不想趟這趟渾水的,但耐不住宗室一個勁的求,只能到宮里走這么一遭了。
反正,老皇叔進(jìn)宮,也就是把其他人在他面前交代過的話又轉(zhuǎn)述一遍罷了,倒也不費多大勁兒。
總歸又不需要他去想內(nèi)容。
老皇叔年紀(jì)大了,宗室也怕他記不清,連著說了好幾遍,甚至還派了一個腦筋清楚的年輕宗室子弟跟著,一路進(jìn)的宮。
朝臣這邊還沒去找宗室呢,宗室自己就進(jìn)宮了,倒也讓大臣們歇了口氣。
他們勸宣和帝,可不是為了一己私欲,而是為了大周的百年基業(yè)。這么想著,宗室也是理直氣壯,也給老皇叔壯了壯膽。
宣和帝雖說不耐煩跟宗室打交道,但為了賢名,自即位以來,對宗室也都是客客氣氣的。否則,他也不會為了名聲忍了錢正新那么長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宣和帝對宗室的態(tài)度,這才使得宣和帝之前將自己的手足兄弟盡數(shù)斬殺的時候,宗室閉了嘴。主要是,他們吭聲也沒用,到時候宣和帝把他們一起殺了……
知道宣和帝的性子并不如大行皇帝那般寬厚,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宗室都是夾著尾巴做人,不會到宣和帝面前來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