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中——
崇平帝面現(xiàn)凝思,片刻之后,道:“子鈺,編練新軍一事,茲事體大,不可輕言其事?!?/p>
賈珩點了點頭,道:“圣上所言極是,是需得好好籌謀?!?/p>
崇平帝君轉(zhuǎn)而岔開此事,道:“還有一事,說來也與武事有關(guān),方才兵部的李卿建言,要在河北一省,給予地方州縣募訓(xùn)、調(diào)度兵卒之權(quán),以遏東虜肆虐之勢……楊閣老卻說此例不可開,由是為亂政之始,假以時日,恐于地方尾大不掉?!?/p>
賈珩沉吟了下,問道:“圣上,李大學士的意思,莫非是讓州縣或地方士紳,籌建鄉(xiāng)勇、團練,以濟邊事之難?此舉不費國家錢糧,以之鉗制東虜精騎?”
當國家兵制敗壞之時,就會求助于地主士紳的武裝力量。
如北宋末期的抗金義軍,以及晚清的湘淮楚之軍。
當然,二者的領(lǐng)導(dǎo)者以及組建者的成分不同,與朝廷的關(guān)系也不同。
前者可能視如夜壺,警惕提防。
后者則是干兒子,警惕也有,但并不排斥將其汲取為統(tǒng)治階層的一部分。
之所以會如此,根源都是一致的。
王朝中樞的軍事體制太過腐敗無能,無法對人力、物力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已然積重難返,只能求助于體制外的新生力量。
類比寫小說,改文……還不如重寫。
在封建時代,則是將權(quán)力讓渡給州縣,是謂中樞衰微,大權(quán)旁落,后世是扔給資本軍事承包。
如果用后世的話語,如交通、基建、法治一樣,安全和秩序同樣是國家機器提供給民眾的公共產(chǎn)品,且是最基礎(chǔ)的公共產(chǎn)品。
當然,國家機器不是免費提供的,老百姓交了稅,古人所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因為體制的低效無能,運轉(zhuǎn)失靈,往往都是收了錢不辦事、辦不成事兒,甚至還要多次加錢。
畢竟,辦事多累啊,勞心勞力,不如懶散享樂。
好逸惡勞,這才是人性。
“如今的陳漢,不僅是吏治腐敗,就連兵制也是……九邊數(shù)十萬大軍,京營二十萬大軍,結(jié)果鬧得京畿三輔之地都有賊寇為禍,這兵制不說爛透了,也已經(jīng)七七八八?!辟Z珩思忖道。
“李卿也是作如此語,朕覺得有幾分道理。”崇平帝見賈珩一點就透,心頭微動,面色和煦,問道:“子鈺以為呢?”
賈珩沉吟了下,他知道天子此刻詢問他,并不是說對他言聽計從,而是集思廣益,或者以他見識通達,縱有不得,也有參考之意。
賈珩道:“珩以為李大學士之言可取,若由州縣招募燕趙之士,護衛(wèi)桑梓,可稍稍減少東虜入寇之損,但于九邊頹勢,圣上尚不能抱有太多期冀?!?/p>
崇平帝聞言,一時默然。
他又何嘗不知,朝廷數(shù)十萬大軍屯于九邊,尚被動挨打,豈是甲械不足的普通鄉(xiāng)勇能夠驅(qū)逐的?
賈珩也不好說,天子這種想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