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吃過午飯跟老伴打了聲招呼——
“小馬呀!你刷洗完沏杯茶也上二樓休息吧”
“好!老夏!哈哈……你也不老,我也不小,”
“習慣了,就這樣叫吧”
老夏說完就笑咪咪地上了二樓的小陽臺,跟往常一樣躺在搖椅上開始刷視頻。
不知不覺刷到了陳星老師正在直播間唱這首成名曲《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您,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
就這旋律,就這歌詞,一下子把他的思緒拉回到了三十年前……
初中畢業(yè)沒考上高中的夏良杰,又復習了一年,竟然比去年還少兩分,就這樣出身貧寒學習又沒天分的他沒有選擇的機會,回家開始務農。
在當時的豫西南的農村,人多地多,一口人平均三畝地,夏良杰家有六口人,將近二十畝地。
在父母眼里,只要能考上學,就算砸鍋賣鐵也會供應,考不上也無所謂,多一個勞動力,他們也輕松一些。
農忙時,他也能吃苦耐勞,農閑時他就成了鄰居眼中的二流子。
別人都會去磚廠搬磚掙錢或者是跟著蓋房子班干個小工,他都不愿意干,好像放不下面子,父親時不時還會說些不冷不熱的話:
“得想辦法掙錢呀!”
“這也沒啥技術可學呀!”
“以后媳婦也不好娶!”
夏良杰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在家一直種地也不是辦法,去學技術吧!自己也知道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哪里有錢呀!
父親說拜個師傅學木匠或泥瓦匠,以后在農村可吃香,他心里聽不進去這些。
他想離開這個小村莊,去外面闖一闖,可是沒有門路呀!
他也經常打聽同學、親戚、朋友有沒有外出打工的,都一無所獲。
一九九七年,在家務農已兩年的夏良杰終于有一個機會。
他堂嬸的表姐在縣城做鋼筋水泥生意,需要一個能吃苦耐勞不怕臟的工人。
于是他堂嬸就想到了良杰,說你去試試能干嘛!要能干的話再拿行李去。
給你寫個地址自己明天過去試試,記住說我介紹的,前幾天嬸子跟他們交待過。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就起床做飯,怕孩子餓著也擔心去晚了誤事。
吃罷飯良杰先檢查了一遍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老式大梁自行車的車胎氣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