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們在到處聚會,風流時。
貢院內(nèi)的考官們卻忙個不停。
和鄉(xiāng)試的流程一樣,試卷先糊名,再抄錄,校對無誤后,送入了五經(jīng)房中。
此次的這些同考官,個個都是有大學問的人。
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的人,全都是進士出身。
甚至還有狀元,榜眼參與閱卷。
這些人寫的文章都能讓天下士子拜讀,自然的他們眼光和要求就很高。
一篇文章光看破題,承題就基本能知道文章的好壞。
不過同考官也不是全憑經(jīng)驗,畢竟是為國選才,馬虎不得。
因此還是將文章從頭到尾看一遍,遇到不合心意的直接黜落。
五千名考生,寫出來的試卷堆積如山。
十八房同考官,每一個都埋首在試卷中,不斷地翻閱。
和鄉(xiāng)試一樣,《春秋》房里的考卷是最少的。
但即便少,也堆積如山。
翰林院侍講學士魏銘是《春秋》房的同考官之一。
此時他眉頭緊皺,臉上全是不滿意,他腳下的‘落卷’筐中內(nèi)的文章已經(jīng)堆得冒尖。
而‘中式’框中卻空空如也。
當魏銘將又一份試卷擲入‘落卷’筐中時,揉了揉眉心,忍不住抱怨。
”盡是陳詞濫調(diào)!”
”不是空談尊王攘夷,便是堆砌春秋筆法四字,這么多考生竟尋不出一個真知灼見么?”
一旁的同僚也搖頭苦笑。
他同樣落了一堆試卷,滿意的卻沒有幾個。
這還是這位同僚放寬了標準,不像魏銘這樣嚴格,否則一個滿意的都沒有。
魏銘喝了一口已經(jīng)涼了的茶水,強打精神,見到同僚的中式’框已經(jīng)有了幾份試卷。
想了想決定也放松一點,要不然他的筐恐怕會一直空著。
又看了十多份試卷,魏銘越發(fā)煩躁,他都放寬標準了,結(jié)果還沒有能入他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