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馬漢沉冤昭雪,包拯的威名再度傳遍大街小巷。
馬漢的母親為報救命之恩,親贈“包青天”牌匾木雕,三字蒼勁有力,入眼便撼人心魄。
包拯望著牌匾百感交集——這稱謂從非虛名,而是他鐵面斷案的底氣,更是扎根百姓的初心。
他素來不循官官相護的潛規(guī)則,始終站在黎民一側(cè)主持公道,這份對公平正義的堅守,讓他成了百姓對抗不公的靠山。
此刻,包拯豁然明晰生命的意義,當即入宮面圣稟明心志。
“賜你一品高官你不受,如今反倒要做七品小官?”皇上滿心疑惑。
包拯躬身答道:“皇上有所不知,朝中大臣需有經(jīng)天緯地的治國謀略,草民對此猶如三歲孩童,實難擔(dān)此重任?!?/p>
“可你絕非池中之物,乃國之棟梁,屈居小官未免太過可惜!”皇上仍勸。
包拯卻堅定道:“只要能為百姓解憂,官階高低何足掛齒?”
皇上深賞他的赤誠,直言要借王朝、馬漢一案為他鋪路。
李道問斬現(xiàn)場,皇帝攜眾官觀刑,百姓對包拯的稱贊聲此起彼伏,龍顏大悅。
待李道伏法,百姓歡呼雀躍,皇上順勢下旨:“朕嘉許你再破冤案,你有何所求?”
包拯叩首:“草民只求做一父母官,為百姓請命?!?/p>
“好!難得你不貪富貴、一心為民,朕便封你為縣令!”
“謝皇上!”
話音剛落,不遠處忽生異動——人群中兩名男子正對一披頭散發(fā)者拳打腳踢。經(jīng)詢問得知,此人竟是喬泰,十年前在桃源村犯下滅門血案,殺害三家七口八條人命。
此案歸定遠縣鳳陽府管轄,偏偏該縣令剛告老還鄉(xiāng),職位空缺。
皇帝當機立斷,命包拯即刻赴任定遠縣縣令,徹查這樁陳年舊案。
赴任前夕,廉王囑托包拯:“若遇小蜻蜓,還望多多照拂。她留信出走了,我放心不下啊?!?/p>
包拯應(yīng)道:“王爺放心,草民若見小蜻蜓,定當好生照料。”
當包拯、展昭攜兩名衙役押解喬泰出城,趕往定遠縣時,王朝、馬漢早已在城外等候。
為報救命之恩,二人執(zhí)意要追隨左右分憂,竟長跪不起求包拯應(yīng)允。
“你不需照料母親嗎?”包拯看向馬漢。
王朝連忙答道:“馬漢本難抉擇,是他娘罵醒了他——‘知恩不圖報,與豬狗何異’!”
馬漢附和:“正是!恩公,我可不想做豬狗不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