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民剛回到周家溝平安堂,還沒喝上一口水,就見黃必功一臉喜色的趕過來:“東家,大喜事,咱們番薯晚種了半個月,現(xiàn)在終于可以收了,你猜畝產多少斤?”
后世一畝地的紅薯,在河南農村,收成基本每畝五千斤左右。但這是在優(yōu)選良種、澆水施肥的情況下。
有時在地頭、河堤坡道,農戶會稍微種一些,只栽苗時澆一下水,也不施肥,產量也是很可觀。
考慮到此時的番薯種和肥力,他也不清楚應該有多少,先按小麥的產量比例,打個兩折吧。
周懷民招呼黃必功圍著石桌坐下,道:“一千斤?”
黃必功驚喜道:“一千八百斤!”
《農政全書》徐光啟在推廣番薯時提到:“畝收數(shù)十石,一也;色白味甘,諸土種中,特為敻絕,二也?!?/p>
《山東通志》乾隆年間山東推廣紅薯,稱“每畝可收千余斤,旱地亦得五六百斤。”
東廂房報社的陳應魁和劉世芳聽到,趕忙出來,一臉不可置信:“每畝多少?”
周懷民招呼兩人坐下,給他們倒上茶。
黃必功炫耀道:“每畝一千八百斤!可沒帶上莖葉。”
劉世芳驚呼:“咱小麥每畝也不過一二百斤吧。這什么薯豈不是一畝地抵上七八畝的小麥?”
陳應魁有些尷尬的看了看周懷民,一臉淡然,又有喜悅,也并未計較自己和劉世芳的事。干咳兩聲道:“東家,那咱們報社是不是要宣講此事?”
周懷民沉吟片刻,想到此番薯又不是突然冒出之物,在福建、廣州一帶有多個登陸來源,并已廣泛種植,自己通過商隊購買,合情合理。道:“可以宣講,這個可以作為頭條,你來擬一下?!?/p>
周懷民又道:“這批紅薯下來后,要繼續(xù)培植扦插,我已讓商隊在臨清繼續(xù)重金購買,要多雜交,保持多樣性。”
黃必功喝了一口茶,道:“現(xiàn)在已到寒露,馬上霜降,以后只能在玻璃暖棚中種植。但咱整個山坡收了有三萬多斤,五個暖棚也種不下?!?/p>
“種不下就蓋,之前你們村黃老爺欠我的四百畝地,現(xiàn)在你們村的人還在佃種,收回來,全部陸續(xù)蓋玻璃暖棚?!?/p>
“現(xiàn)在招工難,我這邊的活更難招工。工錢也不低,但現(xiàn)在就是缺人。所以一時半會也種不下,收來這么多番薯,如不及時曬干存放,怕是霉變就太浪費了?!?/p>
現(xiàn)在這個情況就很讓人哭笑不得。
這可是崇禎八年的河南,竟然出現(xiàn)招工難。
從陜西東出潼關,被流賊來回過境的河南靈寶、澠池、新安、洛陽、汝州、南陽、汝寧,這一帶破產逃荒的村民無數(shù),路邊荒野里餓殍遍野。
但遠離過境路線的鞏縣東,竟出現(xiàn)招工荒。
原因無他,只是這時代的消息壁壘太強,信息全靠嘴,走路全靠腿,流通能力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