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忠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其最大的歷史罪責莫過于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使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由盛轉衰。
這場動亂后,中國歷史再未重現(xiàn)盛唐時期的輝煌,這一千多年的遺憾,楊國忠難辭其咎。
后世常將“安史之亂”的罪責歸于李林甫和唐玄宗,這實在有失公允。
李林甫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奸相,在位十九年間嫉賢妒能,致使朝中賢臣良將匱乏,但他從未想過要讓唐朝衰敗。
相反,他為防范安史之亂有過周密安排。
李林甫生前曾提議讓安祿山入朝為相,這一招實為明升暗降的高明之策。
若此計得逞,安祿山離開藩鎮(zhèn)入京,失去兵權,即便有反心也無力造反,“安史之亂”或許就不會發(fā)生。
然而這一妙計卻因楊國忠的極力反對而流產。楊國忠一口咬定安祿山必反,堅決反對其入相。
當時的安祿山雖已漸露驕橫之態(tài),出入宮廷時目中無人,但對李林甫仍心存畏懼。只要李林甫在世一日,安祿山就不敢輕舉妄動。
李林甫死后,楊國忠繼任宰相。安祿山聞訊后仰天大笑,譏諷楊國忠不過是個市井之徒,無才無學,這種人當宰相簡直是天要亡唐。
自此,安祿山才真正下定決心造反。
更可恨的是,楊國忠雖屢次指控安祿山謀反,卻從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防范措施。
當安祿山真的起兵造反時,唐朝毫無準備,最終釀成滔天大禍??梢哉f,正是楊國忠的愚蠢與狂妄,才逼得安祿山提前造反,加速了大唐盛世的終結。
倘若楊國忠稍有治國之才,即便安祿山造反,也不至于讓戰(zhàn)亂綿延八年之久,更不會讓大唐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可以說,楊國忠才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真正罪魁禍首。
他不讓安祿山入京為相,錯失了消弭安史之亂的良機;
他逼迫安祿山提前造反;
他貪婪斂財卻無治國之能,對叛亂毫無防備。
這些才是大唐衰落的根本原因。
像楊國忠這樣的大奸大惡之徒,若死在他人之手,終究是個遺憾。正因如此,李乾才決定親手了結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臣。
“呼——”李乾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釋然的笑容:“楊國忠,你再也不能為惡了!”
自來到大唐,李乾就一直在尋找機會消除安史之亂的隱患,楊國忠早被他列入必除名單。經過長久謀劃,今日終于完成這一使命,心中頓感輕松。
手腕一抖,楊國忠的尸體應聲落地。李乾拍了拍手,頭也不回地大步離去。
就在李乾離開后不久,憤怒的百姓在各方勢力的協(xié)助下,終于擊潰了楊國忠的死士爪牙,沖進了楊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