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的說,芬蘭在二戰(zhàn)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被大國裹挾的小國。
其艱難的想要守護自己國家利益的行為,讓芬蘭在二戰(zhàn)期間的作為,在大多數時間里可以被人理解,這也是芬蘭在二戰(zhàn)結束后的清算中,損失相對較小的原因。
………………
芬蘭與斯拉夫人的淵源極深。
在十二至十四世紀,如今的芬蘭處在瑞典與羅斯公國的共同影響下。
1323年,根據奧列霍夫和約,瑞典與羅斯公國的國界正式確定,芬蘭被劃入瑞典王國版圖。
在隨后的丹麥發(fā)達時期,以丹麥為首的,丹麥、挪威、瑞典三國聯合中(1397-1523的卡爾馬聯盟),芬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內部自治權。
十六世紀,在瑞典退出卡爾馬聯盟后(瑞典發(fā)達時期),芬蘭再次被瑞典王國統(tǒng)治。
并就此成為了,瑞典與羅斯對抗的前線,瑞典貴族在芬蘭的持續(xù)剝削,再加上連年的戰(zhàn)爭,讓芬蘭農民發(fā)動了芬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起義——棍棒戰(zhàn)爭(因起義軍多以粗木棍,制成的連枷等,作為武器而得名)。
但該起義,就像東方大國大量的農民起義一樣,在種種因素作用下,最終因為起義軍力量分散,被統(tǒng)治者逐個撲滅,并使得芬蘭在整個十七世紀,被瑞典完全控制。
在進入十八世紀后,瑞典對于芬蘭的壓迫更加嚴重,在北方戰(zhàn)爭(俄羅斯帝國主導的北方聯盟與瑞典王國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戰(zhàn)爭)中,芬蘭被嚴重破壞,這催生了芬蘭獨立的思潮。
而在北方戰(zhàn)爭后,根據尼施塔德和約,西南卡累利阿和維堡被劃給俄羅斯帝國,這讓這一和約,成為了俄國與芬蘭領土糾紛的一大起源。
之后在瑞典與俄羅斯帝國的再次戰(zhàn)爭(俄瑞戰(zhàn)爭1808-1809)后,芬蘭被并入俄羅斯帝國,正式成為芬蘭大公國,并重新享有自治權。
于是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時期,芬蘭同樣掀起了革命。
芬蘭無產階級支持了沙俄士兵與水兵發(fā)動的斯維亞堡起義(1906)。
這讓蘇聯在1917年12月承認芬蘭獨立。
但列寧領導的俄共(布)能在落后的農業(yè)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畢竟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奇跡。
因此在芬蘭獨立后,其國內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很快就被芬蘭買辦資產階級和德國軍隊(1918年一戰(zhàn)結束前),共同鎮(zhèn)壓,至此德國影響,成了芬蘭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影響讓芬蘭,雖然在1920年,就和蘇聯簽訂了劃界和約,但仍在全俄吃雞大賽中,成為了白軍的重要據點,這讓芬蘭與蘇聯的關系越來越差。
而在二戰(zhàn)序幕上演后,世界緊張度的提升,使得蘇聯對于芬蘭距離列寧格勒過近,這一問題越發(fā)敏感。
于是各種政治方案被提出,但這些方案無論何種,對于反蘇傾向濃厚的芬蘭來說,都有喪權辱國之嫌。
因此,在實際決定這些小國命運的蘇聯和德國,秘密簽訂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劃分東歐勢力范圍之后。
與羅馬尼亞共同面臨,被德國賣了局面的芬蘭人,并沒有像羅馬尼亞人一樣直接認慫,割讓土地。
(芬,羅兩國還是比波三小強的,所以波三小連選擇割地的余地都沒有,就被吞并了。)
而是在數次外交手段無法解決問題,蘇聯決心動用武力之后,奮起一戰(zhàn),一度讓蘇聯在“冬季戰(zhàn)爭”中灰頭土臉。
但在1940年3月12日,芬蘭還是在“冬季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了,并被迫與蘇聯簽訂了和約。
并因此損失了,遠比蘇聯戰(zhàn)前要求,多的多的領土。
該和約同時還禁止了,芬蘭參加任何敵視蘇聯的聯盟。
只是這種結果,在世界緊張度持續(xù)上升的時期,無疑對于蘇芬關系起到了反作用。
而小胡子則從芬蘭與蘇聯的戰(zhàn)爭中,看到了征服蘇聯的某種希望,并因此開始積極拉攏芬蘭,加入“巴巴羅薩”的戰(zhàn)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