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
江明南征北戰(zhàn),除了自己母國秦國沒有直接動手消滅外,其余的國家要么是江明的股東,比如趙國和燕國,魏國、韓國也算!
剩下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江明給打服了,或者是嚇怕了。
他們也都知道,帶兵作亂,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而且成功概率極低!
好好的日子過著,為啥非要反叛呢?
就像呂范這個將軍,每個月的俸祿高達800枚金幣,旱澇保收,這比他以前的俸祿要得多,而且實惠的多。
以前,他在晉國為將的時候,晉國還經(jīng)常的拖欠軍餉。
似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在江明的治理下,這些諸侯王也好,手下的文武將領(lǐng)也罷,都不該有反叛的心。
但匈奴人一收買,他們馬上就“上套”了,這里頭的關(guān)鍵因素,還是土地!
表面上看,現(xiàn)在領(lǐng)江明的工資,確實比以前要實惠得多。
而且,想買啥都能買到,也比以前方便得多。
但是土地沒了,你的傳承性也就沒了。
江明將所有的土地收為國有,表面上看是讓整個社會的資源進行合理化的再分配。
但實際上,卻是對特權(quán)階級的一種嚴格。
在過去的時候,特權(quán)階級的子弟,憑借自己祖上留下來的土地,哪怕不學(xué)無術(shù),哪怕胡吃海塞,只要自己不作死,不欺男霸女,橫行鄉(xiāng)里,想保住祖業(yè)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而且,可以憑借自己夯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繼續(xù)收買倒霉蛋們賣掉的土地。
這一代人窩囊就窩囊,不求能把祖業(yè)拓展得有多厲害,但最起碼不至于把祖宗的家業(yè)給敗光!
但江明將土地全部的收為國有,這就讓很多人不爽了!
老子爹只能給兒子留下錢,而這錢還要納將近40的稅,真正到后人手里的只有一半!
關(guān)鍵的問題是,這是錢,但并不是生產(chǎn)資料。
后代拿著這些錢,只能消費,即使投資做買賣,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經(jīng)商。
如果后代是草包的話,那只有敗光一條路!
傳承一代人,就要損失40,這對于老百姓來說無所謂,但是對于原來的貴族階層,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他們想要能夠一直屬于自己的土地,世世代代的能夠傳承下去!